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绿化树》—救赎是爱的春天大道

来源:作者:22级 胡紫琳
时间:2025-03-03 13:19:13点击:

“绿化树”喜光,耐干旱瘠薄。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普通绿化树一样坚韧又强大的章永璘,但最初的章永璘跟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一样,干涸又无力,如同枯草般摇摇欲坠。章永璘的绿化之路是一场救赎之路,但这场救赎是在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亲与爱间才能实现的。

一、枯萎是新生之始

“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谢它的过去”,从劳改场的痛苦中走出来的章永璘是麻木迟钝的,我想他不会回忆起他在劳改场获得了什么样的精神深化。就像他说的那样,“我能够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劳改场将资产阶级右派的章永璘变成一棵枯草,让他在历经四年的苦痛后去用双手双脚找寻新生。

那么从劳改场出来的章永璘获得的第一个新生呼唤就是“自由”,自由意味着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作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最初见到那几匹可怜的牲口时,他产生了一种身份认同般的同情心理,而面对强壮的海喜喜,章永璘却感到自惭形秽,忍受着轻蔑。这时的章永璘只能说是一个身份上自由了的人,在劳改场被管教惩罚的记忆仍在他身上体现,不自觉把自己看的低人一等,尤其是面对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时。

最初的章永璘是通过精神上固执又片面的比较来救赎自己,他看不起营业部主任的小心钻营,他会因为自己比营业部主任多占一点便宜而窃窃自喜,同时又羡慕营业部主任捡到的黄萝卜,这种精神胜利的救赎之道无疑是脆弱表层的。

二、化情与爱为阳光雨露

如果说精神胜利式的救赎是片面的,那么当章永璘真正接触到农民的纯真时,他才开始反省自我,在一个个黑夜的自我审视而非堕落中认识到自己与一个真正的劳动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差距有多么的大。他第一次遇到马缨花时那种变化就已经悄然而生,因为听了一句“别累着”,“我莫名其妙地脸红起来,我兴奋地想,我要好好替她刨,刨下来后还要替她杂碎。”章永璘的脸红来自于马缨花那种亲切的关心话语,于是他想展现出自己的力量以回报这种无私的关怀。

章永璘在这个农场里受到的最多的关怀是来自马缨花的,马缨花对他纯真热情的情感,让他僵硬的心慢慢软化,他在马缨花和其他农民身上看到了那种劳作所带来的丰收的美。所以当他用小伎俩骗取老农的萝卜又失去后,他开始反思自己,深深自责,正因为他之前看到了农民的善良与艰苦,所以才能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身上的缺点。

马缨花最初给他的那个带着指印的馒头是对他心灵最大的撼动,那时章永璘流下的泪水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新的认知。在他的新生活中,他的生命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亲切的人,他的生命不该被遗忘在劳作和对阶级的忏悔中。而谢队长做为一个慈祥的年长者放任海喜喜的离去又对章永璘进行苦口婆心的劝告,让章永璘第二次流下泪水,他才知道且不说自己在知识层面比这些农民高多少,就精神层面上的慈爱与纯真,他就永远比不上。

三、开花结果是打开自己的世界

章永璘一次次读着《资本论》,从最初的悔恨到后来的精神享受,其实是他从资产阶级罪人转变到自食其力劳作者的一个过程。即便他在最后自以为读懂了《资本论》,但审视自己与马缨花等其他人的差距时,他仍然带着一种差别化的视角。可以说章永璘真正的觉悟与蜕变还是来自马缨花,当他真正理解了马缨花对他做出的奉献之后,他才认识到“我之所以难于理解她,恐怕就是因为在我身上,从来没有过为了别人,为了所爱的人而献身的精神。”纵使他从很早之前就意识到自己向马缨花索取的可耻,他采取的确是一边逃避一边接受,至此他才醒悟,他为什么不为马缨花考虑,为马缨花做些什么呢。

章永璘正是从像马缨花、海喜喜和这队长一样的人身上汲取善良、朴实的可贵品质才能在往后二十年不断的磨难中坚持下来,因为他真正把自己当作一个劳动者而非资产阶级罪人了。

总结:在《绿化树》中我们看到的是章永璘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无疑是痛苦含泪的,但也是深刻难忘的。作者让他一面为了生存挣扎,一方面又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在一种比较温和的精神救赎之路走向生命的春天,戴着镣铐与苦难共舞。

(一审编辑:陈早)

(二审编辑:蒋鑫)

上一条:皱皱的笑

下一条:后主之约,词海畅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