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海的女儿》让读者认识到安徒生的作品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童话故事,不是简单的寓言型道德传承的载体,而在文本内蕴含丰富的人性观、性别意识、社会思考和人文关怀。只有从多元的角度进行综合审视,才能更为全面地评价、欣赏安徒生作品的文学和艺术内涵。
1、女性主义:女性话语权和主体意识
对于这篇童话,不同的版本似乎有不同的标题。有的叫《小美人鱼》,有的叫《海的女儿》,虽然都指出了文本的主人公,但我认为,以《海的女儿》命名可以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表现的女性自我意识个人成长主题。
小人鱼的短暂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在祖母启蒙下憧憬爱情,遇到王子后萌生爱情,与女巫交易后来到人间——为爱情受苦,最后心甘情愿沦为泡沫——为爱情牺牲。在不同人生阶段,爱情一直是她魂牵梦绕、苦苦追寻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小人鱼已将爱情演化为一种迷信,爱情对她而言即意味着一切,她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获得爱情,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即便失去人格、受难和牺牲也在所不惜。然而小人鱼与女巫做完交易以后,她却陷入一个“爱而不能成其爱”的悖论:原本她是为了爱情来到人类世界,却要为获得爱情付出失去声音的高昂代价,而一旦失去声音她又无法向王子示爱,最终又因无法表明心意而失去爱情。爱情对小人鱼而言犹如一座米诺斯迷宫,她身陷其中却一直找不到出口。在上述四个阶段,小人鱼“失声”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关键。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失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预示着女性失去了表达的权利与自由。在他们看来,“要接近王子就必须失去声音”的寓意为,女性在男性面前的沉默是男权世界中的第一法则”。
这是从女权批评视角探讨“失声”意义的,固然具有一定的创见性,但其中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实际上,小人鱼的声音不仅代表女性的话语权,还可以理解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意识。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观点看,话语也是界定人类本质属性的重要标志,小人鱼失去声音即意味着她失去自我和人格。这使得小美人鱼和王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处于不对等,也是导致其爱情悲剧的另一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男女双方在爱情交往中必须处于对等地位,如果一方一味迁就或迎合另一方,甚至为爱情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和立场,那么这样的爱情即使能够开花结果,也大都结出令人遗憾的苦果和恶果。童话中的王子举止优雅、仪表非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巨大财富,的确是许多女性心仪的理想伴侣,然而小人鱼在无原则的自我牺牲之后,她与王子之间却变成“主人”与“宠物”的关系。她由于丧失独立的人格和话语表达权,最终与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失之交臂。爱情原本是男女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但小人鱼却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这时爱情便成为压抑其主体意志的精神重负。小人鱼将全部人生希望都投注到爱情上,使自己成为爱情的奴隶和附属品,而一旦爱情遭遇不测风云,她的整个天空就会在顷刻间崩塌。
2、幻灭的泡沫和不朽的灵魂:肉体的消逝与精神的永恒
童话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奥登塞城最底层的家庭中,他将自己比喻为“沼泽中的一颗小草”。在母亲希望他能去学缝纫时,安徒生坚持要去哥本哈根闯荡,他声称“我要成名”,他的母亲后来听到一位神婆的预言——“你的儿子要成为一个大人物”,安徒生才得以踏上前往哥本哈根的旅途。“成名”是安徒生毕生未忘的追求,他始终渴求通过努力进入上流社会交际圈,并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与安徒生对前往哥本哈根追寻“成名”相似,《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给王子所在的人类世界取名为“上层世界”,小人鱼称:“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能活几百岁的生命。”小人鱼在认识王子之前就对浮出海面充满好奇,在认识王子之后,安徒生对小人鱼感情的描述也是“她渐渐地开始爱起人类来”而非“渐渐地爱起王子来”。比起因为爱王子而希望嫁给王子,不如说小人鱼是因为想要得到不灭的灵魂而希望王子爱自己。小人鱼对进入人类世界的强烈愿望,从来都不是为了寻求王子的爱,而是源自对不灭灵魂的追求。
这篇童话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在小人鱼最终未能获得王子的爱情时出现的。在王子和公主订婚后,小人鱼得到了她的姐姐们用她们心爱的长发从巫婆那里换来的刀子。而在此时,只要她杀死王子,她就能够避免死亡,重返海底、无忧无虑地生活,再活三百年。可是,她只是“在王子清秀的眉毛上一吻,向尖刀看了一眼”。她知道,他的思想中只有她公主的存在。在她期望营造的完美的爱情面前,她宁可选择自己的灭亡,也不愿亲手去亵渎它。于是“她再一次把她迷糊的视线投向这王子,然后就从船上跳到海里”。事实上,即使她化成了泡沫,肉体不可避免地消逝了,但这时的小人鱼已经获得了永恒的灵魂,爱情使得小美人鱼走向了哲学意义上的永生。
《海的女儿》可以有四种结局:第一种结局是小人鱼借助某种力量得到了王子的爱。如果这样就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虚无缥缈的“爱”上,不朽的灵魂的高度就不能高于人的高度。第二种结局是小人鱼当时真的把匕首扎向王子的心脏,小人鱼安然回到海底世界。如果这样小人鱼之前为来到陆地上做出的奋斗和牺牲就变成了一个笑话。第三种结局是小人鱼自我牺牲后上帝出于仁慈赐予她不朽的灵魂。这样一来奋斗的希望全靠上帝的怜悯,诞生的不过是第二个卖火柴的小孩。第四种结局是安徒生安排的、让小人鱼进入一场永无止境的追求中,只有这样希望才被移置到人自身的奋斗中,获得古希腊神话中那种困兽犹斗、屡败屡战式的悲剧精神。这种明知理想不可及却又把自己当作献祭的精神也从背负十字架的耶稣身上转移到了人自己的身上。安徒生在说明天才的殉道者们怎样走着光荣的荆棘路的时候所要表达的实际上和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表达的一样:事情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否达到目的,而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该怎样去做。这已经超越了童话的范畴而进入了人生哲学的范畴。因此,安徒生就是克尔凯戈尔所说的那种激发人类热情的诗人。他的整个创作都不只是哀婉的爱歌,而是人类寻求自我的道路上不灭的火种。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如同冰河底下的激流,在朝向大海的奔腾中成为永恒。
3、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和人性之美
小人鱼为了追求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和人间爱情,宁可牺牲一切也要达到目的。小人鱼那闪光的爱、刚毅的意志、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将会影响一代代的读者。这个海底尊贵的海王女儿,当她与人类相遇时,她曾两次救了王子的命。然其无私的行为最终并未被王子所知晓,她为之只能孤独地默默地忍受深爱王子的情感煎熬,忍受所爱的人爱上别的公主的现实。她放弃了太多太多,小人鱼的付出其目的是赢得一份人间的爱情和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但她的放弃并没有换得她追求所想得到的一切。然而她却无怨无悔,甘于选择自身的消逝以证实自身追求的价值。这种源出于人物精神追求的坚强和韧性,全由人物那追寻理想的牢固的思想基础所决定。因为小人鱼深知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因而她追求的目标一经认准,就一定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到底。作者将这一人物的牺牲精神和坚强意志置于悲剧性矛盾冲突之中,在小人鱼对自身命运的选择中表现出执著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悲剧人物的精神之美、追求之美和理想之美在作者融着真情的叙事中产生了无尽的魅力。这种对美的洞察、表现、歌颂和肯定,难道不是作者对人性光亮之色的肯定和讴歌?
4、从海中来,到海中去:永恒的精神家园
“小美人鱼”这个标题是对主人公社会身份的界定,她是一条生活在大海深处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的一条美人鱼,而在所有的美人鱼中,她是最小的一个。这看起来是一个很中立的标题,从此入手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反观“海的女儿”这一标题,则蕴含了作者的评价。小美人鱼原本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大海,即使后来她以自己美妙的声音为代价换来双腿和到陆地上生活的机会,直至后来化为海中翻腾的泡沫。从海中来,最终又魂归于海。即使最终肉体消逝,但换来了灵魂的永生,大海是她永远的栖息之所和精神家园,自始至终她都具有“海的女儿”这一身份,她一直有着来自大海中的亲人们的爱和牵挂。
《海的女儿》在爱情、生态和生命等层面拥有复杂的伦理内涵,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作品。作品从反面告诉读者,年轻人在恋爱时不能全凭感觉追求虚幻的爱情;以失去自我和人格为代价追逐爱情,势必会与爱情失之交臂。人类应该摒弃狭隘的利己主义计较,怀着利他的博爱精神积极追求,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境界的升华。小人鱼的求爱经历也引发人们对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怎样才能走向大爱和至善,如何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海的女儿》不仅是安徒生写给孩子的童话作品,也是作家赠给成年人的弥足珍贵的人生教科书。
参考文献:
1、陈靓.女性的第三空间——从空间视角看《海的女儿》的权力机制与美学主题
2、彭旻昱.人鱼的历史与传记——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海的女儿》
3、汪汉利 徐青.《海的女儿》:反浪漫主义的伦理指向
4、周笑海.潜藏的激流——论《海的女儿》及安徒生的生命意识
(一审编辑:杨文怡)
(二审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