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通向家乡的路

来源:作者:23级 张丝语
时间:2024-10-20 20:12:14点击:

上河溪,这个坐落在桑植县西南部的小乡村,此时在群山的怀抱里静如处子。天边的晚霞把群山、村庄涂上一层金辉。一条盘山公路不紧不慢延展而来,悄悄把村庄的心跳激活。路两弯,一丘丘平整的地里种满了庄稼。秋天的村庄油菜花、冬小麦长得齐楚楚的。空气冷冽潮湿,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味。哈一口白气,看它们又一团团散开到丰收的空气里,让人感到幸福满足。我站在这里,看着一条大路从我眼前延伸到远方。

说实话,这条路对我这个十几岁的姑娘没什么概念,我只知道,上河溪这个村庄,留下了一群老人,他们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盼五谷丰登,思风调雨顺。他们守望乡村的乡愁,用点点滴滴的日子汇成万家烟火的记忆,我的奶奶也是其中之一。思绪化为泪水,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燃烧忧伤。

突然一声叫喊划破酸痛,原来是奶奶在家门口叫我去烤火了。走近奶奶,石灰坑里的火苗不断往上窜,从烧水的炉锅下溢出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赶快搬来两把矮脚板凳,扶奶奶坐下。我们一起伸出被冻得通红的手,用力地把手掌张开,我们手掌的纹路感受火苗的温度,生命的路程在亲情中开枝散叶。

我看着奶奶被火光照耀着的、暖暖的脸,感到惬意和安详。而奶奶的目光却停留在高处的一个破旧斑驳的木箱子上,那是爸爸上学时的书包,奶奶一直放在那里。

“奶奶,你又想到爸爸以前的事情啦?”

“唉……以前家里穷啊,你爸爸的同学都用上了皮包,他要背着木箱,走几十里的小路去上学,苦呀!这箱子还是你二姑父当木匠的时候给你爸打的。”奶奶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天天吃不饱啊,你都不知道你爸爸小时候有多瘦……”说罢,奶奶竟然捻起衣角,擦起了眼泪。

“妹儿丫头,你们现在条件好了,出门读书,公路通到家门口,出门就坐车,享福呀。你以后一定要多心疼心疼你爸爸啊,他小时候受了好多苦。”奶奶望着我说。她的目光里,我看到一条岁月的隧道,弯弯曲曲,一眼望不到头。

“你就放心吧奶奶,他现在在城里当干部,忙得屁股着了火,幸福得很。”

奶奶听了嘻嘻一笑:“傻妹儿丫头,你的爸爸不晓得心疼。没有他的忙碌,哪有你的大学学费,哪有你爸爸开车送你上大学的车费。”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在奶奶的唠叨里,我听到爸爸读书的艰辛。那时候读过书的人提到黄土地大多想的是离开。他们日复一日拼命学习知识,最大的心愿就是走出村庄。家乡的泥巴路太长太长,到了城市走在坚硬阔大的水泥路,那硬硬的水泥地却隔绝了泥土,他们再也不能用简单的站立姿势感受到泥土的松软和亲昵。走在城市的道路上,让人分外想念家乡。

“你爸爸自从遇上路,就把魂丢了。他含着泪告诉我,他要好好读书,到城里上班,把家乡也通上水泥路。”

石坑里的火光映红奶奶的脸。在奶奶的记忆里,村庄的亲人总是栽在地里的。他们有的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而铁锹就像是从他们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他们只有在地里才踏实和舒展,可离开那块地就变得畏畏缩缩,连走路都不会划动手臂,僵硬地夹紧胳肢窝,好像一颗连接四肢的螺丝被谁拧紧了。那是他们对土地的爱和依赖。可是后来,水泥路一修好,村庄的人却飞一般地远离那灰尘仆仆、泥泞斑驳的土地。

“他们都拼命往外跑,为什么又如此记挂着这片土地?”

奶奶用粗糙的、充满力量感的手掌摩挲着我的右脸,笑着慢慢地说“其实,所有人都是跟土地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路只是贴在地上的补丁。”她看着那向上吞吐的火焰,那点点火星在她瞳孔中炸开,在眼底晕开丝丝光亮。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明白奶奶的意思。

奶奶,一个勤劳而传统的农民,内心世界竟然如此丰富而孤独。她痴迷于土地,痴迷于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路。这路是被填平的田埂,先是被人一次次踏成小径,接着被人用心铺成鹅卵石路,继而是宽敞的泥土路,最后是硬硬的水泥路。奶奶看到家乡人对路的情感投入和对远方的探索,流露着他们关于连接与通达的渴望与困顿,传递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尝试。而当初那群早早离开土地的人又哪里能忘记泥土路?他们走在为自己所铺就的路上,影子亲密地连接着大地,拖在地上,很长很长。

现在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通达各个村落,人们又向乡村复归。他们来感受自然亲切的呼唤,来追忆曾经拥有的童年。上河溪还是像以前一样平静与祥和,新修的路让这片村庄更加生机勃勃,让出去的人更愿意多回家看看了,我想,路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连接点,让人能追求梦想,让人能常返家乡。路的一方连着乡村,另一方连着城市。路的变迁折射这祖国强大的变迁。泥土中长出的路,永远是我奶奶守望乡村的影子,有我奶奶守望文明的岁月弥香。

又想起有天下午,我问爸爸为什么当初不去更远的地方。

“因为‘心安处,是吾乡。’”

                                                                            (一审编辑:谢滟芯)

                                                                            (二审编辑:刘欣怡)

上一条:《边城》:废墟之上的精神乌托邦

下一条:审美的背后是权力—《美学散步》中的审美与意识形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