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审美的背后是权力—《美学散步》中的审美与意识形态

来源:作者:22级 王倩舒
时间:2024-10-19 21:55:10点击:

审美的背后是一种权力,更准确地说,审美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写道:“《乐记》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音乐和攻治的关系。通过‘乐 ’达到巩固等级制度的目的。有人否认《乐记》的阶级内容,那是错误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先生对审美与意织形态的关系持以肯定的态度。

要讨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我们恐怕先得对意识形态有个大概的理解。事实上,意识形态并不如我们想的那般,它不总和“政治”联系,也不一定与“宏大叙事”挂钩。从词源学上来说,法语的"意识形态"源自希腊文,翻译过来为"观念的学说"。这听起来有点像我们说的三观。其实当我们对一个事物发表看法时,我们就已经动用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它无处不在,以既定的姿态潜伏在我们脑海。走在大街上,我们会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光鲜靓丽、干练得体的女人,T恤牛仔、素面朝天的学生,衣衫破旧、步履蹒跚的老人,又或者是不修边幅、大腹便便的男子……一面之缘,可能连一秒的时间都没有,但意识形态已然发挥作用。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衣着服饰、行为举止等等符号迅速作出评价,为他所在的阶层定下位置。“定位”可能还伴随着“比较”,如果你认为你的位置高于这个陌生人,你是否会感到一种隐秘的优越感?不管答案如何,意识形态的存在不可忽视。

而美是永恒的话题,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当今社会对美的渴求不可谓不狂热——为了获得纤细身材而节食运动;为了精致五官而去整容医美;为了获得“精致感”而掏空钱包……似乎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离“美”更进一步。不过这些美的标准是谁定下来的,我们又为何如此虔诚地遵从这些标准?“标准”当然是人制定的,准确的说,是某些人制定的,而其他人则毫不怀疑地、主动地向这些标准靠拢。将“标准”这种意识作用于审美,这是一种"温柔的权力",也是一种"内化的压抑",尤其当我们拼尽全力而无法靠近流行的审美观念,又或者当我们与当今主流审美格格不入而遭到排斥时,我们常常将原因归结于自己,而不会责难他人。

那么主流的大众的流行审美意识究竞由谁制定?“某些人”到底是谁?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将审美趣味划分为三层次——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以及无产阶级的审美趣味。统治阶级居于高层统治的位置,往往拥有丰厚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因此他们拥有"高雅的趣味"。显然,统治阶级是引领主流审美意的人。在布尔迪厄看来,被统治阶级中的工人阶级因缺乏各种各样的资本,尤其是经济、文化资本的匮乏,他们的审美趣味是一个带有必然中的审美。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强者才有制定标准的权力,这其中也包括审美标准,而弱者为了生存向强者靠拢,甚至于将自己伪装成强者。金字塔尖的人手握大权,统领着多数人的意志。

少数人的审美影响多数人的审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唐朝以丰腴为美,珠圆玉润的杨贵妃得到盛宠是否也会使这一审美风尚更盛一波?又有"楚五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诗句流传,楚王一人的喜好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宫中的审美意识。

当然,千百年来,无数哲人探求着“美”的定义,“美是什么”的问题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审美牵附着权力,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审美都是权力的投影。不过,下次当我们被“审视”、被“规训”时,当我们被压抑束缚时,我们或许可以再勇敢一些、再自信一些、再独立一些,真正地从“为悦己者容”转变到“容者为悦己”。

      (一审编辑:吴琦)

(二审编辑:陈海玲)

上一条:通向家乡的路

下一条:现代的“进步”与“颓废” ——对《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精神失落的解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