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价值观宛若圆心,圈子成了圆心的辐射和外延;你的圆心在哪儿,你的圈子就在哪儿;圈子与圈子之 间,有着清晰的层级和界限,我们甚至很难打破这种阻隔。
每个人的道路不同,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价值观也渐渐相异。很多时候,同学聚会的意义大抵就是让你看清大家这么些年来的差异吧,特别是小学同学聚会,再次拾起的只是相交寥寥的旧回忆,剩下的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我们一直走,一直在告别,唯有接受和习惯告别。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里,除了血缘关系和爱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常年交心的朋友,拥有感情基础,那个人见证过你人生里低落的沉寂和耀眼的光芒,不离不弃;第二类是单纯的互为利益关系,“公平交换”;第三类就是可能通过职场或者其他渠道相识,利益上较好的融合关系,以致到后来的交心,也能成为知己。所以有些人可以被归类为朋友,而有些人仅仅只能止步于同学同事,因为除了学习和工作关系,我们别无交集。
朋友之间的交往不会相隔于距离,而是止于思想上的差距。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三观在一个层次的人,才能一起玩。我并没有丝毫歧视或者贬低的意思,虽然说大部分的人智商都差不多,但不同的教育程度,周围环境的熏陶,慢慢地可以把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呢?不就是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吗?现在的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城市的教育属于精英式教育,而农村孩子的教育则基本上是放养式的,长此以往,农村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就会难上加难。那些跑在前面的人,经过对自己的各种严格训练,越跑越快;而落在后面的人,开始慢悠悠地自得其乐,还嘲笑前面的人没那个必要。当整个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的时候,不同的阶级就产生了。
大多数人觉得阶级的产生是因为钱,因为资源,没错,但成为有钱人,或者成为有资源的人,也同样是用智慧赢来的。你觉得辛苦你觉得累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讲,甚至连起点都不是,这就是三观的差距。
圈子决定人生,接近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牌友只会催你打牌,酒友只会催你干杯,而靠谱的人却会感染你如何取得进步,你所在的圈子会潜移默化地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离太闲的人远点,只有无所事事的人,才会觉得孤单,朋友是在志趣相投的领域不经意的偶遇,而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人气而结交的群体。我们发现,在这个摇一摇就可以摇出朋友的年代里,社交似乎变得廉价了起来。只要互相加个微信,在朋友圈里点赞评论,就误以为大家成了朋友,殊不知,那只不过是限于“认识”这个层面而已。这种“点赞之交”事实上只不过是无用的社交,以为自己认识很多人,那也只不过是“你以为”而已。所以与其关注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倒不如专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比点赞和讨好更有意义。毕竟,你不可能靠着点赞,混进那个本不属于你的圈子。
梁文道说:“如果一辈子只读你读得懂的书,那你其实没读过书”,交朋友如读书,交了一个朋友如同读了一本书,如果你只交跟你在一个圈子里的朋友,你只不过是在重复阅读同一类别的书,只有当你尝试去读更多的好书,交往不同圈子的朋友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别样的世界,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与其一味地抱怨阶级固化、排斥精英主义,不如问一问自己:在这个并不公平的世界里,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才能够更好地成长?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只要还有选择,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信命不认命,才是对待命运最好的方式。所以,你可以通过做事、读书、观察和旅行来学习,而靠近和融合不同的圈子,也只不过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当然,靠近和融合并不是盲目崇拜甚至跪舔,而是,我喜欢你、欣赏你,更愿意向你学习,而转过身,我依旧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新东方精神》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在暗夜独自努力奋斗的时候,不要觉得孤独,你要想到,这世上夜有千万个牛人正在跟你一起奔跑。你要努力奋斗想办法,和这些牛人打成一片,有一天你不仰慕别人的时候,你就成为了牛人。”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要习惯于改变自己,只有你变了,你的世界才会跟着变。鱼儿的世界在水中,鸟儿的世界在空中,你的世界在你力所能及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什么性格的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圈子;什么层次的人就会得到什么层次的友谊,那才是所谓的有用的社交。没有捷径,走的每一条路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想要飞上天空,就要生出双翼,想要融入更好的世界,就要让自己变优秀。变得更好的过程很艰辛,结果却迷人,害怕改变自己,害怕融入优秀的圈子,就只能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打转,就只能苟安于凄凉。 (一审责任编辑:丁小璇)
(二审责任编辑: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