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评论 >> 正文

浅析《围城》中启蒙理念的颓废与殖民文化的嘲讽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23级 刘欣怡
时间:2024-11-04 13:47:05点击: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世界局势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跨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中国这时也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整个中国分为四大区域: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及上海孤岛,由于书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生活在国统区的高知分子,他们因自身的社会地位,对战争烟火的感触并不强烈,故而作者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是若隐若现地穿插在故事的叙述中,并没有着重描写中国知识分子追求革命的热情,更没有去写他们如何投身于战争,写的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平常而琐碎的生活,并在琐碎的生活中探讨婚姻观,此文中我将把目光聚焦于《围城》中启蒙理念的颓废与殖民文化的嘲讽,从人物形象的方面进行整体分析。

一、启蒙理念的颓丧

从《围城》中典型男性形象进行分析。

“新儒林”方鸿渐。一方面他受到中西方较为先进文化的教育,他的思想是较为开阔主动的,他对传统束缚和无知的不满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都体现了启蒙时代的核心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他洋洋得意的留学经历只是增光门户的手段,甚至文凭都是假办的,他试图通过自我教育和探索来实现个人自我的完善,但是却不断暴露出内心的无知和虚伪,在遭遇现实的种种打击后,启蒙的理念在他的内心化为了对现实的落空和挫败,带着些许不甘但又无力回天,脱不下自己的洋帽,也穿不上长衫。

从《围城》中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中体西用”的女博士,苏文纨。一方面,她的意识有所觉醒,在国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时代,她是留学法国的女博士,行为举止皆落落大方,但是一方面她受到时代的囿固,启蒙并不彻底,在婚姻上,先是将主动权拱手让给方鸿渐,在得知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芜之后,之前所建立的清高、孤傲被全部打碎,为了满足内心的虚荣和骄傲,她选择了顺从她的曹元朗,她的启蒙可谓是不纯正的,尚带着几缕封建社会和西方社会的“脂粉气”。卖弄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凭,但是却干着卖羊头挂狗肉的事,将课堂上学习的德文诗译成汉语,标榜成自己的原创,学的不伦不类,是一个伪学者。

“纯真的窈窕淑女”,唐晓芙。唐晓芙,可谓《围城》中的一阵清风,一抹亮色。从内在看,她待人真诚,内心充满热情,从外貌上看,“会笑的好牙齿,没烫的头发。”活脱脱一个纯真天然的少女,天然去雕饰,但是细究其形象,她的身上仍然带着几丝启蒙未完的颓丧气。一方面她所受到的教育让她自信赤忱,身为东方骨,散着西方味,但不同于苏文纨的杂糅卖弄,她更为纯正,但另一方面,她的性格单纯善良,内心虽然有着几分反叛的傲气,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实践她的爱情观,带着几分稚子气,虽然身上保留着当时知识分子少有的赤诚,但没有克服自己固有的弱点。

“小妇人”,孙柔嘉。她是中国传统文化女性的典型代表,单纯的外表下掩藏着工于心计的心,一方面她标榜自己的独立自主,好似女性的独立自主成为当下婚姻最受欢迎的时尚单品,引诱着方鸿渐走进了婚姻的围城,相较于封建女性,她掌握着几股稀有的婚姻主动权。但是另一方面,她引以自得的独立,是吸引男人目光的凭借物,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物化十分隐秘,并且在后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她在外有着自己的工作,并且收入多于男方,但是在这一经济情况下,她只是对方鸿渐实施经济压迫,并未达到真正意识的启蒙觉醒,是个“小妇人”。

二、殖民文化的嘲讽

首先从地域设定来看,故事主要发生在香港和上海两座有殖民历史的城市,在这两座城市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隐秘地侵入了传统的中国社会,构成了较为复杂微妙的双文化融合与冲突,在此种环境下生活的人物,展现出双文化的些许特点,譬如方鸿渐,一方面,他对西方文化有着盲目的崇拜和追求,但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融入到西方文化中,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仍透出自己中式传统的一面,他仍然是在顺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场等级,在顺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权威传统,因为自己无法自洽于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故而显现出两头不到岸的尴尬局面,在此种尴尬中,衍生出自嘲与讽刺。

在《围城》中讽刺艺术主要通过其语言展现,其讽刺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自嘲,在文中运用自嘲手法最多的形象人物主要是方鸿渐,他自嘲于自己的事业爱情,例如“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自嘲于旧社会旧中国。例如,“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家的原来价值。”

其次是比喻。《围城》中的比喻,诙谐幽默,辛辣讽刺。例如“好像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带着文人式的风雅暗刺,塑造出一批洋学衔和旧学问相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带着些精致的淘气。最后是用典。书中用典是中西结合的。如,因着真理是赤裸的,故而《围城》中写道“男人是追求真理的动物。”。“褚哲学家害谗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抢里弹出的子药’,险些突破眼眶,迸碎眼镜。”《围城》中辛辣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讽刺,既体现了人物的心境,又表达了作者对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讽刺与批评,对于高知分子虚假乌托邦的揭露。

总之《围城》向大众展露出不一样的高知分子形象,吸取英国小说鼻祖菲尔丁的喜剧式讽刺,讽刺幽默而具有哲理,对文学史具有重大意义。

(一审编辑:孙万枝)

(二审编辑:邓智玲)

上一条:天若有情亦无情

下一条:阅尽千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