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元杂剧《梧桐雨》中“亭”这一意象的研究,揭示了其在作品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探讨了“亭”作为一种建筑空间、符号语言和精神寄托在表达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化对《梧桐雨》及其他元杂剧的认识。
【关键词】“亭”意象;《梧桐雨》
一、前言
《梧桐雨》是元代戏曲作家白朴的一部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该剧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方式,展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生死情缘。在《梧桐雨》中,“亭”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空间、符号语言和情感寄托,多次出现在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中,成为表达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构建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笔者研读全剧,发现《梧桐雨》中共有七处提到“亭”这一意象,因此,对于“亭”意象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戏剧作品。笔者通过文献查找,在知网、读秀、维普等数据库中仅找到相关文献四篇,且大多纵向分析“亭”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发展过程。本文将着眼于《梧桐雨》中的“亭”,即沉香亭来具体分析。
二、建筑空间——亭
据《汉典》记载,“亭”的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是指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如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显然,本文所探讨的“亭”应该是指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沉香亭即在唐宫苑中,意同初高中时期曾学过的“西蜀子云亭”、“常记溪亭日暮”等。在《梧桐雨》中,“亭”通常被用作人物活动的场所和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第一次出现“亭”,即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亭中共赏月色,共度七夕:
(旦云)陛下,这秋光可人,妾待与圣驾亭下闲步一番。(正末做同行科)(唱)
【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
两人在可人的秋光下漫步,仿佛一切烦扰不复存在,唯有美好与惬意。月光透过雕花窗照在华美的台阶上,闪烁着清透的光芒。银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此情此景,怎能不情义绵绵、许下终生?作者白朴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表现杨贵妃的容仪服饰之美:月色的倒影如同水波,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无不流露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慕爱恋之情。
贾泽平认为,通过亭这一媒介,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与亭互融共生,“人——亭——自然”三者合一的互联互动关系给角色带来一种深刻而愉悦的认知体验【1】。而在第一折中,杨贵妃一开始便提起义子安禄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有一丝铺垫意味。紧接着又写到乞巧节,一对七宝金钗,一枚百花钿盒,龙袍、凤带尽显甜蜜。两人在牛郎织女故事的感染下许下誓约。笔者认为此处提起安禄山乃伏笔,唐明皇不顾劝阻,养痈遗患,预示着下文安史之乱以及帝王失爱失意的悲剧格套,否则在此处甜蜜的氛围中他的出现略显突兀。
所以沉香亭不仅具有实际的建筑意义,更是一种象征和隐喻,是唐明皇和杨贵妃恩爱相拥、共赏牡丹的地方,代表着两人之间的爱情和幸福时光。因此“亭”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其布局、装饰和名称都寓含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三、符号语言——亭
除了作为建筑空间以外,“亭”在《梧桐雨》中还具有深刻的符号语言意义。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建筑空间,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境界。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因此,第二次和第三次写到“亭”时:
(正末云)今日新秋天气,寡人朝回无事,妃子学得霓裳羽衣舞,同往御园中沉香亭下,闲耍一番。
【醉春风】酒光泛紫金钟,茶香浮碧玉盏。沉香亭畔晚凉多,把一搭儿亲自拣、拣。粉黛浓妆,管弦齐列,绮罗相间。
这时帝妃二人在沉香亭中闲耍新秋,杨贵妃一曲霓裳羽衣舞让唐明皇喜笑颜开。更有四川道使送来新鲜荔枝博得妃子一笑,亭中尽是欢声笑语,对外界的变故一无所知,直至李林甫的慌乱闯入。此时大家得知叛军直入长安,恍惚间刚才的饮酒作乐似已成梦,众人被迫从幻境中剥离,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
众所周知,亭由一顶四柱组成,四面通风,亭内亭外无明显界限,具有空旷虚无之感,如爱晚亭等。于亭中,却也似在亭外;于亭外,看见的东西也与在亭中无异。这种开放式建筑易使时间与空间产生错乱的虚幻之感,提醒着二人不要沉迷于眼前的美好,需要看到国家、看到百姓,直面无力改变的现实。美好就如同泡沫般,只存在刹那。如此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发生在亭中,两人爱情瞬时岌岌可危。
四、情感寄托——亭
在《梧桐雨》中,“亭”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典型建筑形式,“亭”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据笔者所见,亭基本临水而建,如岳王亭等。因此相对于岸边及水面而言,独自矗立在水中的亭给人以高耸孤独之感。在剧中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提到亭时,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唐明皇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退居西宫养老,失爱失势失意,只能对着画卷思念贵妃。可是无论技艺再怎么高明,也无法画出半点霓裳羽衣舞的风韵,无法还原贵妃的美貌。此刻,这一场抒情悲剧达到高潮:
这待诏,手段高,画的来没半星儿差错。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回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
(带云)一会儿身子困乏。且下这亭子去闲行一会咱。(唱)
【白鹤子】挪身离殿宇,信步下亭皋,见杨柳袅翠蓝丝,芙蓉拆胭脂萼。
唐明皇望着画卷愈发伤感,起身走到了二人曾有过许多美好回忆的沉香亭。眼前的荒凉与记忆中的热闹夹击着他,使他更觉落寞与孤寂。其实不然,独立于水面上的沉香亭也可以带他短暂逃离世俗,逃离世人的风言风语,让他自由纯粹地漫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曾经身为帝王的他有自己的骄傲,如今沦落成此地步,也应让他有一处歇息之地。于亭中悲泣,也在亭中反思。如果当初没有心软留下安禄山,没有沉迷于饮酒作乐,会不会眼前就不是这番景象呢?只能说一切始于此,也终于此。
剧中第七次,即最后一次提到“亭”则是唐明皇一场真正的梦:
【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筯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吵吵。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凑着,暗地量度。
他梦见长生殿的誓约,梦见梧桐下的并肩,更梦见亭中的霓裳羽衣舞。一醒来却是独自话凄凉,拼凑般过着眼前孤寂的日子。所有的这些无不说明沉香亭是情感的寄托,表现出物是人非的愁苦与离别的凄凉悲伤。
五、结语
通过对《梧桐雨》中“亭”意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意象在作品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作为一种建筑空间,“亭”是帝妃二人的定情之处,同时也为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作为一种符号语言,“亭”传达了空旷虚无之感,预示着帝妃两人之间的美好如同泡沫般易碎;作为一种情感寄托,“亭”是一切事情的缘由,却也是唐明皇最后的精神归宿。通过对“亭”意象的深入探讨,我们看到了帝妃的悲欢离合,看到了文学作品中“亭”的重要价值,更看到一个小小的意象背后折射出的精神意趣。
注释:
四篇相关文献为:
①贾泽平.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解读——以《梧桐雨》为例[J].今古文创, 2022,(30):25-27.
②马跃.《梧桐雨》中“亭”意象之意蕴探究[J].作家天地,2022, (32):29-31.
③何丫丫.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解读——以《梧桐雨》为例[J].作家天地,2023,(07):49-51.
④段农乾.试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以《梧桐雨》为例[J].作家天地,2023,(07):25-27.
参考文献:
【1】贾泽平.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解读——以《梧桐雨》为例[J].今古文创, 2022,(30):25-27.
(一审编辑:刘欣怡)
(二审编辑:何佳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