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评论 >> 正文

《山河袈裟》:惶惑者的囚歌

来源:作者:23级 刘欣怡
时间:2024-03-09 11:17:24点击:

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以上种种是为我的山河,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 ——题记

山河是丈量土地山川的广度尺,是生灵的温床,地球的嶙峋一角;袈裟是僧众的法衣,是青泥茜的三色环织,周身散着佛光。两者似是两条平行线上的物件,毫不相关,但再看似乎又有脉络蛛丝隐于其间。山河厚重,袈裟轻盈,历经山河困苦,方炼身上袈裟。

《山河袈裟》是李修文所写有关各行各业失败者的集大成之作,是由33篇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散文集。作者李修文受日本文学影响,它的文字中弥漫着宗教情怀,他迷恋苦难,热衷于展示苦难,但另一方面,他又受到本土传统文化影响,讲求仁义,对生活的态度积极进取,故他不是消费苦难而是把尘世的苦难视为人间的修行,以炼成身上的袈裟,所以在此我想讨论的是《山河袈裟》中一些带有浪人气质的小人物,作者将其苦难直白展露的意义以及表现其艰难前行的必要。

“惶惑者:自我意义寻求无果的焦虑不安”

李修文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他们是门卫和小贩,是修伞的和补锅的,是快递员和清洁工,是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在许多时候他们是失败,是穷愁病苦。他们每天重复做着枯燥乏味的事,人生一眼望得到头,想要突破生活的藩篱,又不知从何做起,好不容易积攒了些改变现状的勇气,又被现实迎头浇了一盆凉水,退回原地。他们每天面对着细碎而挫败的种种事,就像武侠世界里熬不出头的苦行僧。窘迫,挫败是其人生常态,他们活得像罗姆笔下“胃里藏着一只蝴蝶般紧张不安”的患者,所以我不禁思考,作者为何要将现实残忍地

展现,不给人们一丝躲避空间,使读者就像浑身赤裸地在看这本书,极不自在,想要出声反驳,可又在每一篇小故事中瞧见了自己的影子,越是想要忘记却越记越牢,最后,它就变成了怪物电影里的猛兽,先是饲养,再被吞噬。但仔细想想展现残忍现实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明月破碎,花朵被露水打湿,雪山在崩塌,穷人在偷偷地数钱,所有的这些都给人带来细微的不适,在这些细碎的画面中,美好正在崩塌,而痛苦悄然而至,所以《山河袈裟》中这些令人感到不适甚至痛苦的一切,也在证明人们必然去爱,必然去怕,必然恐惧,必然赤裸,它里面潜藏的是直面恐惧,直面赤裸,直面爱与被爱的勇气与豁达,正因我们避无可避,所以我们才会前行,正因今天不想跑,所以今天才去跑。

“囚歌:从众生的苦厄里发觉失败的微光或草民的尊严”

在此书中举目可见的是渍水横流的长街、终日飘着腐烂瓜果气息的农贸市场、粗暴埋怨的对话、喊打喊杀的人,它们使整本书的气氛就像一条匮乏彩色的黑色河流,淌在何处便是何处。众生的苦厄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直白地让人不适。但,同时书中世界也像星空,虽然黑暗吞噬万物,但星光仍然灿烂,闪着微光,给世界带来一点微弱的光芒。

病危的孩子每天半夜里偷偷溜出病房看月亮,囊中空空的陪护者们想尽了办法来互相救济,被开除的房产经纪在地铁里咽下了痛哭。作者一方面表现众生的艰难前行,另一方面,又收了收那残忍的笔锋,为什么?难道是因为中国人喜爱happy ending,所以文学作品的结局一定要符合人们心中期盼的“好”吗?可是这本书有太多篇故事不符合“好”这一定义了,一篇看下来,心中全是闹心的疼,并无几分愉悦。好在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天分四季,月有阴晴,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人这一世,越是在反对什么你就越是被反对的东西限制得更深,反之亦如此:但凡物事,你越是增添爱欲,它便越是成为你的救命稻草,但,活在凡俗的日常里,更多时候,我们要的只是一饭一蔬,而不是救命稻草,稻草多了,造化多了,都会压垮自己。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今自知”我们的一生不是一味的去战胜,也不是一经触碰就溃逃,而是不断地想出法子使其恰如其分。我们的一生也许惶惑万分,也许历经悲苦,但正因苦难张牙舞爪,可怖非常,所以衬得正视恐惧、努力起舞的人愈发珍贵。

(一审编辑:蒋鑫)

(二审编辑:袁媛)

上一条:呼兰河的逃荒者

下一条:叩地寻心,人生三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