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评论 >> 正文

叩地寻心,人生三问

来源:作者:21级 彭思源
时间:2024-03-09 09:27:48点击:

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选择了“地坛”这个独特的的意象,记录自己在苦闷中叩响地坛、找寻内心、思考人生的历程,跨越时空,仍然给我们启示和力量。

以下从《我与地坛》中“描写地坛”、“前往地坛”、“在地坛中思考”三个环节对作者为何叩地、如何寻心、解答人生三问进行分析阐释。

一、描写地坛,从破败中重焕生机

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写道:“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地坛里,是无人修整的坍塌建筑,但在时间的洗涤之后,地坛回归到零度的自我,一个真实纯粹的宁静的自我——地坛在破败中重新焕发出无限生命力,老柏树在废墟中愈见苍幽,野草荒藤在无人处自在坦荡,小昆虫们在风中惬意飞翔。

地坛是怎样的一个地坛呢?地坛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是存在于历史书中的祭坛图片,是文学中浅浅带过的文字符号,但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是他生命体验的外化,地坛是他心灵的依托之所,已经和他的记忆融为一体。因此,文中对于地坛的描写颇具特色,在静谧、充满历史年代感的地坛中,纷扰被扫净,内心逐渐平静,此处恰好可使他静静地思考对生命的疑问。

就是这样的地坛,是曾经有过辉煌、热烈的历史符号,也是在敌不过命运的安排后轰然倒塌,只留下破败的废墟,但也更是在热闹散场后,在宁静中回归自我,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心灵归宿。地坛在四个世纪的生命时间里审视着自己,从辉煌到颓圮,经历沧桑剧变,迸发出令人惊讶的生命力。

二、前往地坛,寻内心宁静之所

史铁生在一开始便建构了自己和地坛之间的关系,一种宿命感——“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他之所以要去地坛,不仅是因为地坛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宁静之所,更是因为他此刻的迫切需要——忙碌的人难以长时间地待在地坛,更不会在地坛一天的光影变化、一年的四季枯荣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古往今来,寄情自然、留恋山水的人,大多是有积愤不平之感的人。在自然中,苦恼的人可以在自然中得到慰藉;难以与人倾诉的郁结于心的烦闷,可以在自然中得到宣泄。

他去往地坛是因为他是不幸的,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先生说过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田径,第二是足球,第三是写作。而他却在自己最风华正茂、最充满希望和无限可能的年纪被命运狠狠地上了一课,其内心之迷惘、不知所措、难过、悲痛不必多言。他说希望要么那个瘤子巧妙地被剥离下来,而不伤害到那根宝贵的脊髓,要么自己死在那场手术中。可惜都没有实现,命运的暴击就像一把利刃,不由分说,刺破书写人生篇章的纸张,留下了无法弥补、难以掩盖的伤疤。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是难挨的,于是他去到了地坛,试图在那里让内心得到平静。

三、在地坛里,于万物中思考人生

前往地坛之前,史铁生对生命心存疑惑,他认为命运既然狠心地将生命推入谷底使其受尽熬煎,但又不绝情地终结生命,只剩下残缺破败的生命在世间苦苦寻求到出路与意义,这样的生命充满了迷茫与绝望。但在地坛里,史铁生窥见了广阔世界中他者生命,看见了地坛及其园中自然景物的生命状态与熙来攘往人群的多彩生活,地坛让史铁生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多样的生命价值,他在不断思考人生的三个问题,并在看到的人、事、物、景、情中得到答案,明白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和选择怎样人生的方向。

他在园中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去死?”就像哲学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一样,这个问题令人费解,为此,他走遍了地坛的各个角落,看遍每处景物,从早到晚反复思索,寻求答案。史铁生看到地坛中脆弱如昆虫的生命都在努力顽强、积极向上地生存,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继而得出结论死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只有面向死而活,才能凸显了生的宝贵——死的存在迫使人思考如何活。只有真正活过、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人才可能坦然迎接死亡的到来。而人们也不必要执着于什么时候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史铁生走出了生死挣扎的泥淖。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便可以不再执着于死亡,活着也就有了可能性,但活着理由和信心又是什么呢?于是史铁生开始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个体的生命是有缺失的,个体的生命体验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体验所有人的人生,无法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体悟他者的生命,才能形成对生命完整的认识。首先,母爱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他筑起了一道阻挡死亡的屏障;此外,地坛中出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处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命姿态。史铁生从他们身上体悟到了爱的美好、梦想的意义、选择的自由、人生的态度等。最后,地坛中的自然生命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力量、大自然的意趣和活着的美好。正是出现在地坛中的母亲和其他人、地坛的自然生命,丰富了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感受认知,他才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

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之后,写作是史铁生为自己活下去找到的方向,因此第三个问题便出现了——“我干嘛要写作?”史铁生在文中写道写作是他在黑暗中出现的一束光。他在文中以一种极旷达地笔触写出所悟,他说最终明白:“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史铁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写作不是生存本身的意义,写作是活着选择的生存方式,是活着的手段。写作是他为生存找的牢靠理由。

四、面对人生,世界以痛吻,当报之以歌

《我与地坛》让我想到了一部电视剧——《一公斤的眼泪》,其中的主人公成绩优异、身体健康、热爱运动,却也在花季遭受病痛的折磨,她无法改变命运的决策,只能无措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面对“要不要死”,她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存在的坚韧和倔强;“为什么活”,她给出的答案也是家人朋友的爱护以及生命的美好;碰巧的是,她选择的活下去的方式也恰好是“写”日记,她留下的文字也给无数人带去了希望和勇气。史铁生也正是如此,他在困境中与死亡的对峙,通过对生死问题的苦苦追寻和叩问,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拯救。

综上所述,活着是艰难的,总有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中苦苦探索,在苦难中涅槃重生,苦难不是生活的意义,我们却能在苦难中赋予生命以价值,这便是人之可贵。史铁生通过记录在地坛中思考人生的过程,展现出的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热爱、对伟大母爱的感叹与赞颂、对人生力量的感受与震撼,让我们明白面对人生应有的态度和选择怎样人生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我与地坛》:心魂的一场生死叩问[J].文化学刊,2021(05):141-143.

[2]崔新月.《我与地坛》:与生命对话[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3(05):14.

[3]张艳利.于荒芜中自我救赎的生命探寻——重读《我与地坛》[J].名作欣赏,2023(05):171-174.

(一审编辑:李林林)

(二审编辑:邹佳冰)

上一条:《山河袈裟》:惶惑者的囚歌

下一条:一字不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