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评论 >> 正文

朝荣夕悴,万古同悲——《漫长的余生》书评

来源:作者:23级 周昱轩
时间:2024-03-03 09:40:53点击:

“朝为荣华,夕而憔悴,福不盈眦,祸溢于世。”合上《漫长的余生》,我从王钟儿身后走到现实来,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这句话。

回顾王钟儿眼里晃晃数年见到的万般场景——眼见朱楼起,眼见宴宾客,眼见楼塌了。我努力找寻朱楼辉煌抑或顷刻崩塌的一个瞬间,想看到某个炙热或者绝望的眼神,但是徒然。时间让人肃然起敬,很多历史是难以感同身受的,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时最大的困难所在。那些在历史长河里翻云覆雨的人物,那些凝结在几个字里的战乱,那些自相残杀,以及那些真实存在又渺若尘烟的生命。前人一步一步踏出的历史痕迹,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方墓碑,能触摸到的只有碑上的墓志铭。但也幸得这篇墓志,让慈庆八十六年的人生没有随着许多历史事件一起如长烟般散入虚空,让我们得以一窥那遥远的往昔。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是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佐证,围绕将近八十年北魏历史展开的一部历史类图书。罗新教授作为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在这本书中所做的讲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但也因为本书的专业性,给“外行人”阅读带来了较大的阅读困难,会存在记不清人名、难以理清人物关系等障碍。罗新教授戏称创作该书是“漫长的写作”,也有读者开玩笑说我们在进行“漫长的阅读”。

回归书籍内容本身,罗新教授一贯强调注重历史中的普通人,倾听被主流历史系统屏蔽的声音。这本书同样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通过讲述北魏宫女王钟儿漫长又跌宕起伏的一生来揭示她所处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皇帝、太后、后妃、外戚、朝臣、宦官以及宫女面对权力的喜悦、疯狂与绝望,让我们体会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个人命运被裹挟是何其容易。

北魏宫女王钟儿,出身于南朝刘宋的一个士族家庭,因为刘宋内部的政治纷争,王钟儿丈夫去世,只身一人来到让自己命运发生颠覆性转折的北魏做宫女。这一年她三十岁,而在北魏皇宫里余下的五十六年,就是王钟儿漫长而辛苦的余生。

对王钟儿余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和“子贵母死”制度。“子贵母死”是北魏“旧制”,即当某位皇子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其生母就要被处死。这种制度最初是为制约皇太后的权力,保证皇权更迭能够平稳顺利。但万古皆寂,时空轮回,在一个礼法纠缠的社会,规范和理想也意味着荣辱明暗的巨大黑洞。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制度慢慢被人利用,成为斗争倾轧的手段。

初入宫的时候,王钟儿服侍一位昭仪,由于自己出色的能力,她很快获得认可,接着跟随起一位名叫高照容的贵人,并保持了十几年的主仆之情。高照容后来生下了皇子元恪,王钟儿自然也和这位皇子元恪有了深厚的感情。

元恪在诞生时仅比另一位皇子元恂晚了不到一个月。后者作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林氏因“子贵母死”制度被处死。高照容暂时躲过一劫,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命运的车轮。在十几年后,北魏后宫与朝廷的内部纷争中,太子元恂被废诛。元恪成了继承人选,高照容也在迁都到洛阳的途中被杀。

王钟儿的命运再次改变。作为追随高照容的宫女,她不得不出家为尼,法号慈庆。当年她57岁,距离她86岁去世,还有30年。

“漫长的余生”仅仅过了不到一半。

洛阳城里青灯古佛下的慈庆,看着寺庙里祈福求安的烛火,或许会想起侍奉后宫的血雨腥风,或许会想起被迫与母亲永别的孩子,也或许会想起很多年前看过残酷战争后那一颗秋天的板栗。想起自己漫长人生里唯一的平淡与香甜。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局动荡,命运往转。即使身处看似女人能为自己独立修行的寺庙,慈庆仍然在不断被卷入历史的漩涡。元恪成为北魏宣武帝,慈庆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并且在自己七十岁高龄之际还被委以重任——照顾孕中的胡氏,让其顺利生下元恪唯一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明帝元翊。

慈庆这一生忠诚勤恳,即使自己的人生漫漫不见尽头,即使面对被人操控于手的命运,她也只是做好该做之事,只埋着头往前走,走过自己的八十六个春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慈庆是值得被尊敬的,当然也配得上这一品女官和留存于世的墓志铭。

本书的主人公是王钟儿,也就是后来出家的慈庆。罗新教授在书名中强调自己着眼于历史里的一位普通人,这样的勇气与尝试对于后学者确是莫大的鼓舞,但通篇书读下来,其实对于这位宫女的描写并不算多。我们能看到的仍然是建立于史料之上的北魏朝堂与时局风云。这确实是保证本书作为历史类学术性读本的严谨与真实性,但对于想要了解历史中普通人的读者来说也确乎会感到可惜。

当然,在了解更加庞大的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和王钟儿的眼睛都会看到很多。

刘宋内战,民不聊生,同时给了外敌北魏可乘之机。致使像王钟儿一样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与亲人天人永隔,去到敌国终生为奴。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中并非偶然,南齐萧宝卷、南梁萧绎,一念之差,覆水难收。这些看似由统治者们不经意间拨动的闸门,却是彻底而永恒地改变了普通百姓的一生。同样,这般的动荡,也往往会使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政权走向衰落和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刘宋内战之际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军领常珍奇。常言道,两边谋事的势利之人不会有好下场,常珍奇反叛刘宋以应外寇,后又策反回投刘宋,他的下场是必定的悲剧。自古以来,我们赞扬的都是忠君爱国之人,但其实面对北魏这样动荡的时代,忠君爱国不免有些苛责于人。生逢乱世,所求所追只一个生字,得以生者就要求权,而因为这些求权者,世道之乱才似黄河之水奔涌不绝,悠悠无尽。这般看来,常珍奇两面三刀,自私自利,也不是全无道理。

而并非只有无权无势的百姓会受乱世的折磨,那些生于皇家贵族的人也是如此。

书中一开头的刘子勋,被天命裹挟之时也不过十一岁,利益熏心、野心勃勃之人将他当做傀儡,让他做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而这样稀里糊涂就命丧黄泉的所谓富贵之人,在这段历史中不在少数。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宫女平民能活到七八十岁的时代,大多数皇帝后妃都在二十几岁的花样年华失去生命。

与王钟儿情谊深厚的宣武帝元恪也是一位可怜人。因为年幼时候被迫与母亲永别,他一生小心谨慎,直到与有着杀母之仇的大冯解除母子关系,他自迁都后第一次真正感到轻松。然而这份轻松不能让元恪寻回心底那份安全感,他即位后废去害尽无辜女子的“子贵母死”制度,手握皇权,看似荣光,但事实上他在后宫争斗中想要诞下和守护一位皇子长大都历经了百般艰辛。他将自己对母亲的温暖记忆都转化为对与母亲有关系之人的亲近和信任,比如慈庆。但同时他也形成了多疑矛盾的性格,不识人善用,偏心外戚内侍,这当然无法带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我们又如何去苛责元恪的过错呢,即使是帝王,从小陪伴他的温暖也都在权力的争夺下相继离去,他的生命,最多只有和高处不胜寒的无边黑寂相伴。

再说后妃,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冯太后。她二十九岁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举家遭祸,沉痛和仇恨可想而知,她也渐渐发现,只有紧握权力才能从任人摆布之人变成操控命运之人。于是她从一个因罪入宫的奴隶,蝉脱一般变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存权欲、灭人性,以“子贵母死”制度为武器,让冯氏家族在北魏存有延绵而强大的权力。即使她的心狠手辣令人厌弃,即使她的梦想最终也悲剧性地破灭,她在北魏历史上抑或整个中国历史上所带来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罗新教授将王钟儿的墓志铭拆开揉碎,并通过史料佐证延伸,用细枝末节拼凑出她的一生,也用她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那一段历史。或许我们的确能十分强烈地感受到普通人在历史中被裹挟逼迫的无奈,但这并不代表着历史是由那些拨弄闸门之人所掌控。时代塑造普通人,普通人见证时代,我们同情他们的经历,也要深刻地认识到,真正支配历史的人不是元恪,不是冯太后,是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农民,是一心为国家却被暴君残害的无名之士,是默默无闻销声匿迹的普通人,是王钟儿。

诚如本书在最后所说,历史滚滚向前,那是一个个渺如尘埃的人无意识的前仆后继。我们感慨于历史的荣悴无常,动容于跨越时间的兴盛与悲歌,我们期待下一首历史的诗文,继续唱给一个普通人和他/她的时代。

(一审编辑:张艺涵)

(二审编辑:江瑾慧)

上一条:一字不易

下一条:他与绿灯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