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也被誉为是“以最少文字造成最大影响的杰作”,那这部“性价比”最高的小说集究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经典呢?
标杆——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
鲁迅开创了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先河,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他塑造了一批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如封建社会卫道士赵太爷、赵七爷,底层劳动人民闰土、车夫,旧式文人孔乙己、陈士成等等。“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因此这些人物既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个体,又包含着特定时代相当的人物共性。鲁迅是不折不扣的写实派,又综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写实主义等多种风格,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白描揭示人物内心,再置于真实自然朴素的生活场景、城镇乡村、风土人情之中,给人一种真切而震撼的力量。
文中还有大量的艺术手法,如《狂人日记》采用文言小序加白话正文的方式,文言小序增强文章真实性,白话正文则表明其受新思潮影响,糅合“正常”朋友的评价与狂人的内心独白,两重叙述视角充满张力与撕裂感;《孔乙己》中的“错位”,即人与人之间的遭遇、认知和情感不能一一对应,以店员的口吻讲述孔乙己的命运,从而提高了视角的灵活度,又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情感错位加深了文章的悲剧色彩,同时使风格变得平淡,于是文章以轻喜剧的形式呈现;《兔和猫》中的“象征”,小兔子是可怜弱小的、不会也不能反抗的中国人,黑猫是残忍霸道的黑恶势力,三太太是带有“封建大家长”思维的底层群众;《药》中的“双关”“双线”,是“治病”的药,是给中国找的“药”,小栓治病与夏瑜就义并行;《明天》中的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细节描写出神入化,就有了宝儿入殓时单四嫂子的母爱感人至深,坑蒙拐骗的何仙姑、蓝皮阿五流氓无赖等形象跃然纸上……而内外对接的随笔、平中见奇的闲笔、平淡朴素的简笔、留足空间的空笔、委婉含蓄的曲笔等语言同样是作品的killing part。比如文中有一处简笔,《孔乙己》的结局是:“不一会,他喝完酒,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很多人都忽略了,可是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为什么这里用的是“走”而不是“爬”呢?原来这里同样暗示着孔乙己尽管陷入困窘,仍然要抬着头,直着身子,保持着读书人可怜的体面“走”出人们的视线。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字,其实也蕴含着作者的匠心。
鲁迅笔下的“be”美学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悲剧的本质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的相互矛盾与冲突,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呐喊》中悲剧性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小白兔和蝌蚪是弱肉强食的悲剧,夏瑜是革命夭折的悲剧,闰土和车夫是受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N先生和《故乡》《社戏》中的“我”是清醒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单四嫂子和华老栓是家庭破碎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方面是鲁迅“由生到死,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黑暗冰冷的社会让鲁迅失望透顶,于是他用正义、理想的鬼世界自我救赎,这也是他将阿Q的死称为“大团圆”的原因,阿Q在最后时刻觉醒了,尽管他对革命的向往只是停留本能阶段(辛亥革命同样没有真正理解农民的需求和力量),他想喊却未喊出口的“救命”预示着他脱离腐朽的身躯、灵魂得到解脱的命运,“在黑暗中清醒地死去,在轮回中微笑着再生”,鲁迅用犀利的笔触描绘“生”与“死”的碰撞,同时给自己一个坚定走向世俗人间的理由。另一方面,只有痛,才能有记忆点,才能留下痕迹,才有可能在当时中国那样一潭死水上掀起波澜。其实,鲁迅自己又何尝不是痛苦的呢?他给孤独者两个结局:同化和死去。典型的像方玄绰那样思想退化、自我麻痹或是像夏瑜死得壮烈而凄惨。现实是,九斤老太把“一代不如一代”挂在嘴边,七斤懦弱且无知,六斤还裹着脚,封建残余还毒害着一代代的中国人,革命先驱惨死甚至还要背负骂名,开始觉醒的阿Q和狂人与冷漠、麻木的大多数格格不入……鲁迅就想用这种痛苦、遗憾和挣扎引发中国人的共鸣,从而唤醒灵魂深处的良知与斗志。
鲁迅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了,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为五四运动呐喊,也为中国的前途呐喊。他穷尽一生,在探求国民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他谴责国民的劣根性,批判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揭露病态社会“吃人”的本质。但他的目的是唤醒和改变中国人,而不是诋毁和消灭中国人。这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尽管现实如此不堪,鲁迅先生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热忱,他懂爱罗先珂的“无所不爱”,他写车夫“变成一种威压”,期待工人阶级的蜕变,《故乡》中即使“离去——归来——再离去”,其实还是寄托着他对家乡的绵绵情思,《社戏》则表达他对真挚友谊的怀念,对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犀利又不乏柔情,《呐喊》里一切都恰到好处。
(一审编辑:蒋鑫)
(二审编辑: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