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罪与罚》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享有盛誉。故事围绕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的内心纠结展开。作者在文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拉祖米欣、斯维德利盖洛夫、索尼雅、波尔菲利......他们在作品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故事在矛盾与冲突中走向完满。本文基于对书中人物的细致观察与分析,通过几个问题发掘文中暗含交织的多种思想观念,并试图寻找陀氏的答案。
关键词:观念冲突、《罪与罚》
《罪与罚》描写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并误杀其妹妹,随后陷入矛盾痛苦。他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内心挣扎后,最终在索尼雅的安慰和规劝下,决定投案自首的。书中不仅突出描写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冲突,还充满着激烈的观念矛盾,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现状,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一)“世界为什么会有罪行?”
陀氏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永恒争论的话题:人类世界为什么会有罪行?书中借拉祖米欣与波尔菲利之间的论争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两个观点进行思考。
“道理无非是‘环境所迫’,别的什么也没有了!”波尔菲利认为:如果把社会加以正常的安排,所有的罪行就会一下子消灭。只要有一个数字般精密的头脑想出一套社会体系,就会立刻把全人类组织起来。为什么犯罪?是因为处于贫穷的地位,是因为阶级不平等,是因为社会推动所以不得不去犯罪。这种近乎疯狂的理性主义的判断,抹杀了人性,认为人不需要活的灵魂。他设想将一切情况归咎于社会环境,认为罪恶完全是由外部因素产生的。若要消除罪恶,必须革除所有的不公正,把一切推翻,建立全新的社会。
而拉祖米欣抛出一个问题:“可是有一种现象你来说说看:一个四十岁的男子凌辱一个十岁的幼女,莫非也是环境硬逼着他干出来的?”这引出另一个观点,即:犯罪的产生由人的主观意愿左右。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明我们的人性中存在阴暗的一面。人性如同一轮月亮,我们每一个人向大众展示的永远都是明亮的一面,而背后或许潜藏着真正的幽暗。这幽暗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的“恶”。这种观点是向内的探寻,认为罪恶就源自于人们的心中。
(二)“有没有权力杀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小饭铺上喝茶时听一名青年军官和大学生聊天。“‘我真想把那个该诅咒的老太婆杀死......这样做,我不会感到有愧于心。’大学生热烈地补充说。”“你认为怎么样?难道作出成万件好事来还抵不过一宗小小的罪行吗?”“军官说,‘不过要知道,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的。’”陀氏通过青年军官和大学生的对话,将这个问题从一开始便赤裸地展现出来。
“要知道,索尼雅,我杀害的不过是一只没用的、讨厌的、有害的虱子罢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对索尼雅坦白自己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时如是说。按照他论文里的观念:把全人类分成“平常人”和“不平常人”。并暗示‘不平常’的人有权力......其实也不是真的有合法的权力,按照自己良心的要求,越过......某些障碍,也就是如果要实现他的思想,非这样做不可的话。在这里,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有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他人的生命,因此“不平常人”是可以杀人的,这种观点促使他杀掉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杀掉了“平常人”的规则,因此想要跨到“不平常人”的一边。这与尼采的“超人哲学”有所类似,“你们只是桥梁:但愿更高的人踏在你们身上走过去!你们具有阶梯的意义:不要怪怨从你们身上拾级而上、爬到他的高层的人!”尼采高呼“超人”有权力超越社会规则,而“人”是“超人”的桥梁。不仅如此,拉斯克尔尼科夫还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即认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而索尼雅这样回应拉斯柯尔尼科夫:“这只虱子可是个人啊!”索尼雅体现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她认为没有人能够轻易判定一个人的善恶,也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的生死。她的身上还闪耀着基督教的思想,当拉斯柯尔尼科夫问索尼雅该怎么办时,她毫不犹豫地说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去自首,“甘愿受苦,藉此赎罪,这就是你应该做的。”索尼雅是俄国传统的代表,她出身贫寒,父亲酗酒,母亲被迫卖身才得以生存。虽然如此,索尼雅依然没有被底层的空气污浊,她善良纯洁、同情他人、接受苦难,最终也用一颗虔诚的心打动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使其得到救赎。
(三)“人生存的意义何在?”
斯维德利盖洛夫是一个极度的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者,他在这个世界里找不到意义,因此及时行乐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他宣扬人的彻底解放,追求无限制的性爱,追求随意的挥霍,追求无谓的自由。在家乡时, 斯维德利盖洛夫虽然已经结婚, 仍光明正大地“偷欢”;到彼得堡后, 他更是尽情挥霍遗产、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从不加节制的发泄中,试图寻找自己的生命力,反复证明自己的存在。他杀害妻子,逼迫杜尼雅和他结合,并想要用自己的虚无主义玷污杜尼雅,迫使其屈服。他一路横冲直撞,但并没有在无限的放纵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与斯维德利盖洛夫的不同的是杜尼雅。她坚强、懂事,当家庭教师来赚钱,还将钱寄给哥哥。后来因斯维德利盖洛夫穷追不舍的求爱受到了大家的指责,被众人污蔑。为了帮助自己哥哥的事业,并让一家人团聚,她草率地答应了卢仁的追求;但当她识破了卢仁的真实面目,意识到他是一个伪君子后,又果断地与之分手。她用自己金子般的心对待每一个人,期待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正是因为杜尼雅有一颗忍耐、真诚的心,最终唤醒了斯维德利盖洛夫。她并没有固执地为人生寻求一个具体的意义,但她有着完满的故事结局:跟随爱她的拉祖米欣去新的城市生活。
(四)陀氏的解答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在《罪与罚》一书中陀氏或多或少为我们作出了他的解答。
陀氏关注到了人性“恶”的一面,并认为世界上存在犯罪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影响的。向内我们要反思人性,向外我们要反思社会制度。只有意识到人性的“恶”的一面,才不会将一切推脱给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我们对自我的反思,推动社会重视对人的教育。
陀氏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也就是不断在思考上文中的问题。拉斯柯尔尼科夫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索尼雅的被奴隶、被玩弄,伊凡诺芙娜的被抛弃、被压迫,阿辽娜的被打击、被使唤......正是因为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苦难与不公,所以他将改变社会当作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现实则是他只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大学生。在“超人”主义与传统罪恶观之间辗转,拉斯柯尔尼科夫走投无路。无需赘述,陀老是抛弃了“超人”主义的。在陀老的笔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在宗教的救赎下找到出口,这也就对应着文中索尼雅的观念。
“斯维德利盖洛夫扣动了扳机。”在全书最后一部的第六章,这个复杂人物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可以说,斯维德利盖洛夫一生都在问自己“人的意义何在?”的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寻找内心的答案。我想他是找到了的,他遇见杜尼雅之后,才发现原来生活不是只有“随意”“欲望”,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陀老写他的自杀,我想不是走向罪恶的地狱,而是对至真至美最高信仰的追求。他选择结束自己混沌的肉体和虚无的人生,走向杜尼雅。
(五)结语
《罪与罚》凝结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当时俄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其中人物之间的观念冲突使得故事跌宕起伏。自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复杂而丰满的,本文总结的观念绝不能完全概括人物的思想。斯维德利盖洛夫虽然作恶多端,但临死前给他的未婚妻留下了大笔钱财,同时也用钱财帮助过很多人;拉斯柯尔尼科夫虽然因错误的想法杀了人,但他本性正直善良,将仅有的钱为死在马蹄下的军官办丧礼。正是这些复杂人物的复杂观念,使小说冲突不断,引人深思。通过对这些观念冲突的解读,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罪与罚》以及其背后陀氏深刻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汝龙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21
[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琦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
(一审编辑:吴仪)
(二审编辑:何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