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百合花》之前,如果我要写战争,我会写在乱世中孤影守城的提灯人,写那黑夜中的点点萤火;会写三千赤壁之中周瑜的谈笑风生,写那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会写马革裹尸战场上的孤旗悲鸣,写那血可漂橹、寸草不生;会写历史书短短几页中将士点点血泪长啸,写那为了胜利以身炸楼的奋不顾身。
但《百合花》不一样,它写战争,它不写战火纷飞,血可漂橹;相反,它写田园宁静美好的景象,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写平凡普通的小通讯员,写“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地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写中秋节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写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的画面。
它也写在异乡遇同乡,闲谈家常事短;它写枪筒里的菊花随风招展,被上的百合鲜艳欲滴;它写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坦率;它写军民鱼水情,写战友互助情,写奋不顾身的拳拳爱国情——好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聆听着牧歌的,是百合花。世人皆爱百合花,或置于瓶中,安于室内,独得满屋盈香;或寻于山谷,踏月闻香,一览美漫山遍野。但也是这样的百合花,还可以伴英烈长眠,还可以以花祭人,以花铭史,正道是花开不败,精神不灭。
《百合花》选取战争开始前的一个小插曲和生活细节方面的题材,讲述了战争年代三个年轻人短暂的交往和永别的故事。中秋团圆时小通讯员奉命送“我”去包扎所,帮“我”借被子,与新媳妇发生小小的冲突以及冲突的解决,最后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为其盖上百合花被子的故事。这是作者茹志鹃以思念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而创作的——《百合花》写于反右斗争开始后不久,当时茹志鹃和其家庭成员正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是的,同志间纯洁与崇高的关系不正像百合花的清丽、淡雅、纯洁吗?是新媳妇纯真、善良与质朴;是小通讯员淳朴、真诚与高尚;是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更是舍己为人的人性美。怎能不为这战火中的人性美而感动?怎能不为这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崇高情操而震撼?怎能不为这在战争岁月中的青春之歌而心潮澎湃?
不禁想起朴树唱的一首歌“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那些没有木牌的爱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山桦林”。一样的年轻生命,一样的为保卫家乡奔赴疆场的青年,一样的为国捐躯,埋骨他乡。
在战火中凋零的年轻生命,扛楠竹的肩膀,果敢地背起长枪,无数个这样的人,书写了一段段犹如百合花般的故事。可能没有视死如归的激烈,也可能没有振奋人心的精辟言辞,但他们就像百合花般清淡而雅致。
以花祭人,以花铭史。千钧一发之际,小通讯员以身扑弹,拯救了数十个人的性命,而那个拖毛竹的少年却永远长眠。在那面假洋缎枣红底的百合花被子下,一名英勇的革命烈士,静静地躺着。他拒绝了在家乡拖一辈子毛竹的一生,最终埋葬于清冷的百合花下。以百合花祭奠小通讯员,更以百合花祭奠所有为了和平牺牲的先烈;以百合花铭记战争,更以百合花铭记血痛的历史。
祭奠英烈、铭记历史。正道是泱泱华夏,数千年风雨兼程,几度金戈铁马,几度鼓角风鸣,一道道刀光剑影,一抹抹红色义魄。一抔热土,一抔魂。二万五长征路,十四年浴血抗战,想当年,冒枪林弹雨,英勇就义董存瑞。曾记否,存狱中血书,顶天立地夏明翰。从强忍断肠之痛的陈树湘,到以身殉国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从埋于风雪的军需处长,到长眠草地的老班长……
以花献国,惜下望远。看完《百合花》,心中涌起对英烈的敬仰之情,我不由深思英烈们浴血奋战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功名?为利禄?——显而不是。小通讯员之所以能够令人动容,能让小媳妇肃然起敬,能让百合花伴己长眠,是因为他崇高的精神——他那为了争取和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战斗。
“当你明白将士们保家卫国,戍国守边,殊死搏斗是为了什么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铭记”。——谈及和平,《百合花》让我想到秋天晨起结霜的石板路,宽宽的肩,肩上垫着一块老蓝布,拖毛竹的少年扛着几只青竹在竹叶婆娑的声音中缓慢地行走……想到春天午时阳光明媚的村落,狗吠鸡鸣,村民们晒起的一排排被子,竹竿拍打的被子在空气中扬起些许粉尘……想到中秋佳节,摆好的月饼瓜果,小孩的笑脸,老人的白发……想到路边盛开的百合花,流淌的小溪,太阳透过树叶在地上形成的光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历史如此悲痛,更显和平来之不易。只有深谙战争的苦痛,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英烈们敢做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不怕天罚,敢于盗火,为苦难的中国照亮前程。我想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更需要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担负起护卫和平的伟大使命。
以花祭人,以花铭史,以花献国,惜下望远,谨以百合花永远记住真挚的感情、纯粹的人们,真实的历史。
(一审编辑:吴仪)
(二审编辑:何佳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