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罗生门》最发人深思的是主人公仆役由善到恶的心理转变过程,这种心理变化体现了人性的错综复杂。人性复杂的凸显又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落脚于《罗生门》我们能够发现环境对于主人公的心理转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本文试从环境这一客观角度解读人物心理的奥秘。
大环境对主人公不会直接导致其心理的道德线垂直下滑,但却能使这一道德线由水平线变为曲线。
我们看主人公所在场景的自然环境,文中有出现“黄昏”、“雨”、“阴云”、“冷风”、“野草”相关的字眼,这样的自然要素叠加起来营造的环境氛围毋庸置疑是低沉的、压抑的且冷漠的。这是自然环境的特殊必然带来的情绪性的整体营造,而这种偏冷调的氛围对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仆役来说,他的生理不得不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的影响,继而做出适应性的反应。而他的心理也进而做出相应的调节,调节的结果就是心理色彩与自然环境色彩保持一致。这是必然的平衡,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只要维持这样一种冷色调,它对仆役的心理就会产生无休止的催化影响。在文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仆役……一边茫然凝望着雨景”,或者这样的:“仆役一边茫无头绪地思索着,一边无情无绪地听着敲落在朱雀大街上的雨音”,在这两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调动在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而相同的茫然情绪对应着这种联系,这说明自然环境不仅给主人公营造氛围,而且在主人公处于模糊情绪的状态下通过直接的联系从而深入影响主人公的心理天平,让主人公的心理一步步降于更冷色调。心理的冷暖之分其实是会影响到人物价值观的选择与变异问题。对于主人公仆役来说,其心理的冷色调已经成为其心理道德线的变量之一,从而影响到道德线的曲直形态。这是同一人物心理的不同层面的关系把握,而这种关系是间接的,与人物心理道德线发生直接关系的则是文中所建构的社会环境。
小说中提到“这两三年来,京都城中地震、飓风、火灾、饥馑等灾祸连绵不断,因而京畿一带的萧条景象非比寻常。”“灾祸”的设定使得“京畿一带”这个大范围环境的稳定性减弱,也使得处于这个社会环境的人们更多地考虑到生存问题,仆役也不例外。因为四五天前被主人辞退,原本以雇佣形式与社会存在持续联系的主人公也变得走投无路,这是社会环境的萧条波及到个人的具体表现。而走投无路意味着主人公已经失去了生存依靠,而生存依靠的失去就使得主人公此时不得不将生存摆在生活的重心。生活重心的置换必然会影响到仆役心理的主次划分。而小说对仆役心理选择的呈现让我们能够看到他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徘徊的情况。也就是说,当生存问题强烈暴露出来的时候,仆役的心理道德线明显出现波折。并且,罗生门上堆着无数被人抛弃的尸体这一局部社会环境设定也在影响着仆役的心理,死后的尸体其实预示着仆役在这种难以生存的形势下的一种结局,而这种结局在仆役看来是他不愿拥有的结局,所以他的心理也就在排斥通向这一结局的任何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仆役的心理道德线其实已经摇摇欲坠了,但真正产生实质影响的则是主人公面临的小环境。
从仆役来罗生门避雨到遇到老妇之前这段时间,主人公一直是独自一人的状态,也就是说他处于一个人的环境。一个人的环境相比原先主人公生活的集体环境来说,少了规则、关系、观念等的限制,于是主人公个人的思想意识因为限制的解除而占据上风。“反反复复地思来想去”、“思虑良久”便是这一变化的体现。而因为生存的“无可奈何”导致仆役的心理撕开以前从没碰触过的一角,不择手段从而成为盗贼的念头由此冲上心理的顶峰。一个人的环境带给主人公思想上另一种释放与自由,所以主人公的心理道德线也随之受到冲击,这是现实的逼迫下思想无法内缩而只能外放后不得不产生的结果。其实这样一种小环境只能让主人公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并不能让主人公有非常明确的行动实践,也就是像小说中所说的;“他还没有勇气当真这么干。”主人公还缺乏一个外在的力量刺激他刚刚浮出水面的当盗贼的念头,从而成为行动上的“指引”。而城楼上的老妇则是完成思想到行动这一过程的关键性存在。
从主人公来到城楼上见到白发老妇那一刻开始,一个人的环境就变成了两个人的环境。在主人公未弄清老妇拔下死人头发的目的之前,一切都只是基于他个人的经验进行的猜测,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这是环境在影响着主人公,而这样的影响却使得主人公的心理道德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凸点。老妇的行为在主人公习惯性的认知里归属于罪恶,因此,不知老妇真正意图的主人公在此时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审判老妇的行为。于是,抓到老妇的主人公把自己的举动看作是惩恶扬善的英雄行为,自然感受到得意与满足,内心的道德感也不由高涨起来。而当主人公得知老妇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的时候,主人公的心理道德线一下子打回原形。“冷漠的轻蔑”是狂热情绪得不到持续后的正常反应,同时这还意味着仆役的心理道德线由此变得模糊起来,道德感短时间的上升与下落让主人公对道德的理解失了方寸。于是,老妇告诉仆役她的真实想法后,主人公动过的成为盗贼的念头顿时有了实践的模板,这显然激起了仆役之前缺乏的勇气,所以夺走老妇的衣裳成为了当盗贼的实践,主人公心理的道德线也随之垂直下落。
看仆役的这一行为,它其实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并不能单纯归结于个体这一个方面的原因,人性的变化多端应该是多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
环境一直在催化着人物的心理,小说也在试图为我们展示环境与心理的种种联系。《罗生门》这样一部经典小说我想还会有更多更有趣的可能性。
(一审编辑:冯雅婷)
(二审编辑:邓郁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