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评论 >> 正文

温柔地反抗世界——评顾城诗歌里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来源:作者:17级 孙帅帅
时间:2020-03-15 17:00:33点击:

顾城是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著名诗人之一,它既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又因其诗歌中蕴含的儿童式的纯真而被成为“童话诗人”。纵观这位诗人的一生,他少年奇才,幼年时经历“文革”浩劫,对社会人性的阴暗面有了早熟的了解;青年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广泛接触印刷厂工人、油漆工、报员等各种职业;之后开始审视城市文明中的各种问题;最后隐居激流岛,以一个“杀人犯”的身份匆匆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诗人的一生,是矛盾的、充满争议的,他既是充满抗争精神的斗士,又是失意痛苦的与世隔绝者,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其思想内容也是十分复杂晦涩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渴望回归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

所谓古典主义,即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过去,进而批判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思潮。诗人之所以终身信奉古典主义的美学理想,与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顾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顾工是一位老诗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顾城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了。他在“文革”中经历了下放,这反而给了他一个接近自然、观察人生的机会,欣赏渤海海滩上大群大群的水鸟和潮起潮落,放猪并给每头猪起不同的名字,例如“老病号”、“老祖宗”、“八百罗汉”等等。盛夏时躺在沙滩上晒暖,并将手指伸入砂砾中写诗:“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如此总总,都在少年顾城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他还喜欢独自思考,喜欢讲故事、背诗给被人听,如果没有观众,他就一个人自言自语,向周围散发属于自己的魅力。

此外,当时现实的客观诉求也促使诗人进行创作。“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整个社会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磨难摧残,处于百废待兴之时。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这十年给国家、社会、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文学领域出现了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文学思潮。在诗歌上,则出现了以表达诗人个性情感、表意曲折为特征的“朦胧诗”。

朦胧诗的代表作《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句,轰动了整个诗坛。这句诗,既表达了强烈的悲剧感,也表达出对光明的向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当时典型的“伤痕文学”之作,引起了很多同时代人的共鸣。

其三,唯灵主义的宗教信仰使得诗人对所处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唯灵主义,本指主张灵魂和宗教信仰是世界本源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学说,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根据顾工回忆,“顾城总是大喘着气,把他的诗背给我听——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然而,诗人经历了十年浩劫回到城市之后,对“人性本善”、“工业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等等观点都产生了不信任感。

文革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回到工业文明社会又让他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他感到布满烟尘的天空、直立的烟囱、轰隆隆的工厂都是令人恐惧的,他迫切想回到“那只有天籁的世界”。

他的这种思想,反映到诗歌内容上,具体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用童心观察世界,贬恶褒善。顾城向往童话世界,并希望通过诗歌内容来反映内心中的童话世界,他想将自己变成孩子,想以孩子的世界来观察这个世界。然而,正是由于顾城过于迫切想要回到孩童的身份,他甚至已经忘记自己并不是一个孩子,所以常常在诗歌之中吐露出早熟、沉闷的孩童心理。顾城心里的向往和他以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之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从而使他的诗歌时而表现出孩童的幼稚与童真,时而又表现出成人的成熟与冷漠。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都想水彩笔那样美丽”、“一片不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等等,表现出儿童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然而,诗中“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东方民族的希望”等句,又明显不是一个孩子能够说出来的话。很多人也许经历过“痛苦的爱情”,但是“画下东方民族的希望”这样的话语,就算是一般的成年人也很难感受到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民族认同倾向。

当然,顾城的诗歌中也有纯粹表现童真美的篇目,例如《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诗人通过一组新奇友趣的对比,表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好奇与猜想。

第二,表现自然与工业的对抗。顾城的古典主义美学理想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表示了对工业文明的厌倦和怀疑。他认为,工业文明的出现不一定就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并非全盘否定工业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只是对其中的消极的一面进行了批判。

《地基》中这样写道:蜷缩的城市伸出手——推土机,推平了一畦又一畦菜地。肥沃不再是荣誉!无所事事的土块们,在等待着砖石和水泥,在等待着新的度量单位——平方米。一小段田埂还在发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入侵,“一小棵树还站在上面,想象着航信,想象着岛屿……”又突出了诗人对传统世界的幻想,当然,诗人也明确的表示这只是一种想象罢了,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除外,诗人并非全部是在表现工业文明的弊端,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出对于工业文明的理性思考。如《烟囱》一诗中,他写道: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卷烟,思索着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情。将工业化的代表——烟囱比喻成一个巨人,但这个巨人不是拯救人类世界的巨人,而是一个“吸烟的”、“迷茫”的巨人,实际上是表现出诗人对于工业文明的质疑。

第三,直接表现古典主义的美学追求的诗歌。顾城的诗歌之中,有一些诗歌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一种英雄式和纪念式的怀念和向往,这并非简单的厚古薄今,而是在经过对于现实的深入思考之后做出的理性判断,往往会表达诗人自身的某些特性和寄托。

例如《山影》:山影里,现出远古的武士,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他变成了浮雕,变成了纷纭的故事,今天像恶魔,明天又像天使。这是表现诗人古典主义美学理想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其中,诗的一开头,极具古典气息的“山影”、“武士”、“骏马”等元素迅速地营造了一个古代的典型场景,朦胧的景物描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山影里出现的“武士”,是有使命感的,又是迷茫的,像是遭到了世人的非议,同时也是给人以朦胧和犹豫的感觉的,如同影子般的飘忽不定。但,他“挽着骏马,路在周围消失”,虽然前路迷茫,但他还是选择坚定地往前走下去。之后,“他变成了浮雕,变成了纷纭的故事”,说明时间远去,一段历史记忆已经形成了,并且内容情节复杂多变。“今天像天使,明天又是恶魔”,那么,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诗人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测,此句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历史复杂性的生动展现。首先,历史的真实性难以明证,史籍上记载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其次,英雄难分对错,如同历史上的秦始皇,当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抵御匈奴入侵的万里长城,当时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国内怨声载道,暴政成为了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道雄伟人工屏障,在后世为柔弱的农耕文明抵抗身强力壮的游牧文明提供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在今天,它甚至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件历史事件,很难说清楚到底是非对错。

这其实就像是诗人自身,他极力倡导朦胧诗、写作朦胧诗,坚持自己的创作主张,阐述自己的思想,但是不被世人所理解,他仍然坚定地“挽着骏马”,走在自己的路上,留下诗人一道潇洒的背影,任凭世人评说。

综上所述,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义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就是对于城市文明的理性批判,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推崇,对在时代大浪中求清净的强烈渴望。但,诗人的愿望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这就导致了诗人的矛盾,也导致了诗人对于古典主义美学理想的竭力追求。就像是他自己所说:“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他无所知又全知,他无所求又尽求,他全知所以微笑,他尽知所以痛苦。”解决方案他也早已告诉我们:“我希望在我的诗中,城市将会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一审编辑:王之然)

                                                                  (二审编辑:于一博)

上一条:论差序格局与法治精神关系的古今嬗变

下一条:远方有烟霭飘来 ——读《金蔷薇》有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