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了“五老”党员采访活动,“五老”指的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以及老劳模,得益于这次活动的举办,我们三位来自文学院的同学有机会前去采访现居树达学院教职工宿舍的“老教师”——杨复兴教授。作为此次采访活动的采访者以及听众,我们由心感叹这是一次充满艳丽红色的、对我们灵魂的洗礼。这是我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接触到在湖师大新闻网上出现数次的主人公,这位在一次次考验中历经风雨,一个个困难中突破重围,一场场挑战中奋发崛起的八十岁的“年轻人”——纵然岁月使他容颜衰老,但我们看到他心中的热忱未减丝毫。
因寄托家族的希望,故取名复兴,杨老用一生将二字诠释到极致。18年省内求学,渴求真知、艰苦奋斗,圆梦武大。15年武大成长,夜以继日、奋发图强,成果斐然。26年湘西扎根,不忘初心,逆境崛起,全新突破。20年相遇师大,回首过往,无怨无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开
上世纪40年代,湖南省内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白净的小男孩呱呱落地,家中长辈望着稚嫩的男孩还有其他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没能继续学业的孩子们将他取名为“复兴”。寄予他“认真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复兴家族,报效祖国的人”之希望。于是在孩童之时,杨复兴教授就手执树枝,一笔一画地模仿着大人的笔迹,在广阔的大地上认真地勾画着充满无限希望的美好未来,正因自身刻苦学习,家中大人也寄予厚望,早三岁之时,他就已掌握百字有余。但这样只认写得出字,怎能够承担起被寄予的“复兴”大任,要去学校读书才有出路!于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杨复兴教授终于进入心心念念的学堂读书,三公里曲曲折折的山路从未浇灭杨老对于知识的渴望,杨老未与我们说那些山路有多陡峭有多难走,他只说当时觉得不管别的,只想着读书。
就这样,杨老走了数百遍数千遍的曲折山路,来到了决定命运的“高考”,许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杨老在填报志愿时不敢填一所综合性大学,将志愿书填的满满当当的全是技术性高校,他不敢冒这个险,但有人替他冒了: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围坐一团,看着杨复兴同学的志愿书激烈讨论,最终他们决定将志愿书上的第一志愿改成——武汉大学,这所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大学。正是这次大胆尝试,杨复兴教授得以跨越数百里站在了武汉大学的校门前,与此同时老师们对于杨复兴教授的信任激起了他内心深处更深层次的、对于受到高等教育的迫切渴望。在武大求学时,杨复兴教授坚信清粥咸菜抵挡不住昂扬的热情,物质匮乏代替不了精神的富足,与此同时辅导员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来自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学校有力的补贴制度,国家扶助的政策等都给杨老以依靠。然天有不测风云,在此期间陆续收到父母去世的噩耗,于是国家和党成了杨老最坚实的依靠。
生活的磨难压不倒真正的英雄,杨老将悲痛化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学业,参加学生会锻炼自己,并在本科毕业时选择留在武大加入科研队伍,他用自己的力量与行动诠释着“复兴”二字——他是国家电磁波传播原理的奠基人,创新发明的超视距雷达对通信具有重大意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0年代,杨老因为家中妻儿需要陪伴,作为顶梁柱的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照顾家人,建设家乡。回到湖南的第一站是位于贫困湘西的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在当时只是一个由铁路边仓库改造而成的简陋学校。成立之初,“三排房两球场一食堂”就是这所学校的全部。从武汉大学的重点科研所来到一穷二白的吉首大学,杨老的心理落差很大,不仅如此,由于当时科研项目的保密,作为办公室新人的杨老甚至连正式职称都没有。虽然如此,积极乐观的杨老只是乐呵呵地称自己为编外副组长,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落差而感到痛苦,在吉大工作的日子里,杨老对吉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是在那时,他下定决心,要把吉首大学建立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让它脱离专科学院的行列。杨老到处跑招生源,接待领导视察,写下数字报告,向省教育部申请教育国际贷款项目......正是杨老还有其他几位吉大教授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吉首大学已经发展为湖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由国家事务民族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综合类大学。在这个艰苦的奋斗过程中,武汉大学一直不断向杨老抛出橄榄枝,甚至派专员前往吉首大学请求杨老回到武大继续进行科研,但杨老没有丝毫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深切知道:吉首大学需要他,他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就这样,杨老陪伴着吉首大学走过了26个春秋,铸造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在访谈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杨老身后高高的书架,他告诉我们这些书都是他在吉首大学时的好友或者学生寄给他的,有些是由杨老写序,有些是向杨老展示在物理上现已取得的一些成就,那些书不仅仅是书,更是对杨老的挂念以及尊重,杨老教出了不少的优秀人才,他们在这么多年后仍会抽空拜访杨老,正是因为杨老那种犹如春蚕般的奉献精神。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也是在吉首大学这一站,杨老历经十年的入党终于迎来欣喜结局,由于之前社会环境的不允许以及当时对于党员的考核时间极长。杨老没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十年间,杨老一直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吉大时,因为杨老做出的贡献巨大,便成为了吉大的领导层,但他谦让,有出国交流的机会让给下面的同事,认为他去能得到更多锻炼:他正直,绝不受他人诱惑,坚持原则,“之前为了让自家孩子进吉大读书,我有个老乡来我家拜访,我和你们师娘送他到车站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放了一个镯子在我们的床头柜里,我马上就拉着他不准走,你们师娘连忙回家找到那个镯子又送到车站来。太多人要给我送礼了,但我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收过。”:他虚心,为了采访资料的充实,我们拍照时无意发现了挂在阳台上的几幅字画,一笔一划,工整有力,但杨老只是腼腆地笑着说“我的字你们不要拍,它没有风格,写得还不够好,我要多练练”:他是高尚的人民教师,同时也是党员一份子,所以他谦让、正直、虚心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敬佩的美好品质。杨老可谓是一直保留着英雄执剑的侠气,秉承着与生俱来的率性,从来没有忘记过他的初心。
这次采访,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杨老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人生经历,更看到了杨老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美好品质,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即将到来的党的一百周年纪念日之前能够认识对党爱的深沉的杨老,在这次的访谈活动下认识到党给个人带来的人生影响,明白党的真正含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作出贡献,坚持不懈不放弃,用心帮助别人,认真对待每一份事业,正如杨老说的那句“什么事情,只要你认真努力做,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