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工委 >> “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 正文

岁月颠簸,星火不灭

来源:作者:邓郁兰 杨飞扬 孙一冉
时间:2021-07-19 16:27:25点击:

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人拥有信仰,则万事无畏。居于树达学院安静的一隅,90岁的杨楚乾老先生却曾经历了共和国建立和成长的风风雨雨。波澜起伏的一生中,他去过不同的地方,参与了不同学校的建设,但在这些变化之外,他心中的信仰从未动摇。正是这份信仰,支撑着他,让他始终能步伐坚定,不畏前行。


少时辗转求学路 星火信仰心中藏

1931年杨楚乾出生于北京。而当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人的铁蹄踏入了华夏大地,全民族抗战爆发,而杨楚乾也跟随他的父母开始了逃难。

日本人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杨楚乾一家也只能不断逃难。最开始他们停留在了长沙,而一场文夕大火后,长沙沦陷,他们逃往常德。但日本军队竟在常德惨无人道地使用了细菌武器,鼠疫爆发。他只好来到父亲的祖籍地——怀化。之后父亲在衡阳找到工作,他们便定居衡阳。而战火不断蔓延,他们每每平静下来的生活,总是如同被扔进了一块石头的湖面,被炮火无情打破。他们无奈逃至桂林。

从北京到桂林,从北到南,一路奔波逃难,一路硝烟弥漫。杨楚乾回想起来说道,“小学六年,我读了五个小学,打一段逃一段。” 而到了桂林后,日本人的枪炮终于还是无法避免,此时也无法再次南下,他们便成了亡国奴。他感叹道,“亡国奴是无法生活的。”他们一家决定重返湖南。而那时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没有,全部被日本人占领。从桂林步行回到怀化,他用了四个多月,并且完全是走。而且只能晚上走、白天藏:白天不敢走,因为一旦被日本人发现就会被消灭。不仅步行的时间得谨慎,步行的路途同样得小心:不能走城市,只能走农村小路。

这是一条纯靠步行的归乡路,一条一路上和乞丐差不多的归乡路一条什么时候走、走哪里都得无比小心谨慎的归乡路。而当回忆起这条归乡之路,杨楚乾的记忆尤其清晰,荔浦、全州、冷水滩、祁阳、邵阳、怀化,一个一个城市、地点的名称从杨楚乾的嘴里蹦出来,他仿佛是个活地图,将这条归乡之路在脑海里深深印刻。他说,“在过雪峰山时,山很高,日本人打不过去。我们天亮从山的一边出发,整整一天才翻到另一边。那时候脚都是稀烂的,脚烂了都长蛆。” 就是这样一条无比艰难的归乡之路,在我们看来仿佛是红军长征一般,艰苦得难以想象,而他回忆起来时,只是轻轻地述说。

回到怀化后,他们才安定下来,1949年他在洪江读高中,而其中一名老师曾是地下党,和他们讲述革命与“进步”,传授党的知识,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正是在那时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也就是现在的共青团。1950年他考入湖南大学,当时湖南大学的校长是李达,共产党发起人之一。而正是李达为他们讲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让他们接受了党的基本知识。

1952年他作为共青团员参加土改工作队。在土改过程中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如此他目睹了农民是如何受到地主的压迫。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而且基本吃杂粮。他说:“一般干玉米炒了抓一把就是一餐饭。”而正是那段土改经历让他产生了“一定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想法。

在回想起自己入党的初心时,他说那是一种朴素的感情。在自己经历了逃难的艰苦岁月,接受了共青团的教育培养,感受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后,那一种朴素的对党的感情与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相信只有共产党能解决农村的贫穷落后问题,只有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建设中国。

星火照耀办学路 岁月见证有心人

结束“求学”的学生身份,杨楚乾也踏上了一条“办学路”。1950——1953年“经济恢复时期”,百业待兴,各方面需要人才。响应国家号召,大二提前毕业参加工作。留在湖南大学,基本没有离开高等学校。1951年,湖南各学校,如国立师范学院,克强学院纷纷合并到湖南大学。

到1953年,因为学习苏联配合计划经济发展,湖南大学又解体拆分院系,单独成立专业性大学或合并到中南区其他专业性大学中。(按大区调整,不重复设置专业)。当初合并进的师范学校也被拆分出来单独成立湖南师范学院。杨楚乾被分到了湖南师范学院筹备处。谈到那时的困难,他笑着说:“师范学院的筹备也很困难。那时候很穷,兴办这么多大学,人力、财力、物力都跟不上,(对于师范学院)特别是师资。对于师范大学,师资是第一位。你房子建得再好也是工业,更何况那时候还没钱盖房子。”当时省里决定从中学选拔优秀教师来充实师范学院的师资队伍。一年多的时间,他跑遍几乎全省的各个中学,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充实了各个方面的教师队伍。

1957年,国内开始反“右”派斗争。谈到这一阶段,杨先生沉默了一瞬。“有的(人才)流失了,有的下放了,这个斗争,给教师队伍和高等院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杨先生也被污蔑为“反右不积极,思想右倾”,被下放到东安县当农民。“那时候都觉得没有回来的可能了,毕竟连户口都迁下去了。”他说。到1958年,他突然接到省里通知,回到长沙,参加恢复湖南大学的筹委会工作。“恢复湖南大学那就难啦!(因为)你之前分出去那些不可能都回来啊。”因此,实际上这相当于要白手起家地建立一所大学。从选校址开始,杨楚乾和他的同事们到长沙各地寻找合适的地方。最终,湖南大学在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基础上兴办起来。

1974年,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时候,中央决定筹备湘潭大学。又接到省里任命进行湘潭大学的筹建工作。“筹建湘潭大学,那就真的是从无到有。”当时又在“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方针影响下,工作开展更是十分艰难,甚至连建房子都很困难。因为方便工作,筹备处的工作人员都居住在农民家里,整整住了四年。“荒山起家,劳动建校,实干兴邦。”在这样的口号下,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土坡上,湘潭大学一点点建立了起来。

杨楚乾的一生与三所大学息息相关。筹备大学的工作无疑是辛苦而繁忙的,而他也将自己完全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太忙了,我没有时间照看家庭,我的孩子也没上过大学。”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杨老先生牺牲小家,成全大家。星光照耀着杨先生前行,杨先生也从不愧于心中的那份星火。

编辑:龚诗涵


上一条: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下一条:师风依旧,山高水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