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文化苦旅,万水千山

来源:作者:23级 张文静
时间:2025-04-20 21:38:25点击:

有人把生命局限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我读书少,脚程近,不曾亲眼领略异域风情,也未与可亲的异乡人相逢。钢筋混泥土筑成工业森林,高耸的楼盘是扎进土地的钉子。我们常说我爱这土地,爱这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彩,爱这五千年年的文化积淀,可是又有谁能做一个潇洒的背包客,用脚步寻找书籍里的世界?

于是便有了《文化苦旅》,余秋雨在自序中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庭径,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自然,余秋雨记的不止自己,不止一景一情,而是从五千年历史眼光中写起,跨越地域、空间、时间的书写,在山重水复、天人对话的只言片语中偶得佳作。他将文人脚印与山水脉络融合,追问、设问、疑问,写文人也是写自己的欢呼、呐喊、呻吟。一口具有千年历史的废井,见惯了分分合合的枯井,那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冷眼;一栋不断被修被藏却终于被毁的藏书阁,历经百年更迭、重重战火,又向今日学者开放怀抱;莫高窟由公元366年开凿,这座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是半部中国艺术史,是各大文明交汇点,它见证战争、繁荣、衰落,因深厚而沉默。余秋雨在文化与历史中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出路,考察古人生活,记录文化标志,连带着笔法语气也显得苍凉,读起来便是这样的悲壮。

去看看这片土地,看看这土地上辗转的人们。

这是一场关于文化的旅行,我们要跨过很多山,淌过许多河流,去领略一番滋味,体会一段人情,总有旅客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越青山,赴沧海,赶草原,遇自己,去聆听世间的每一段传奇,我们度过的每一个日子,似乎都有前人的足迹。我们品杜康美酒,与曹操同歌;尝岭南荔枝,有东坡做客;听琵琶妙曲,伴乐天垂泪;赏塞外梨花,送岑参之友;闯山路关隘,有子孟奋战;伤豺狼冠缨,为子美苦恨;闻洛城闻笛,共太白折柳。我们还能在众多浩劫之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出背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情仇。这片土地留给后人最大的礼物应该就是这两件:历史与文化。一段段异彩纷呈的旅程,在余秋雨的心中有所牵挂、有所触动、有所思考,然后在笔下获得生命。这也是一段段苦涩悲凉的旅程,我们叹息往事如烟,繁华的咸阳城不再,故国不堪;有一口冷井见证所有过往遗憾,可悲可叹;狂风吹沙而过,美丽的月牙泉会消失不见。余秋雨苦苦追寻的文化遗产正是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因为深知文化之厚,所以义无反顾的踏上旅程,从此不能分别万卷书与万里路。

看过风景,听过故事,心有所念,行有所记,文化苦旅亦是人生苦旅。余秋雨不仅记载着大地上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也记下了艰难走出文化丛林的人们。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天地灵秀,文化独钟;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一场秋雨淋漓,背包旅客,寻寻觅觅;一盏灯火无言,白纸黑字,文化苦旅。

(一审编辑:杨文怡)

(二审编辑:张艺涵)

上一条:蝉死

下一条:归来我心仍少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