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
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作者四版自序就以一种朴实而真诚的情感,很深地打动了我。当我看完全书,再回头去看,仍然觉得莫名的感动和感伤,就像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我突然很深地共情到了这句话。作者笔下的新疆阿勒泰,鲜活而明亮。在文中,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茫茫的戈壁总会以不同于地理课的形式在我脑海里出现,这既是作者日日夜夜生活的家,也是作者的向往。
我们向往的是阿勒泰贴近自然的草原生活,可以蒙头盖脸在草地上睡一整天,可以自在地在拖依上跳舞,可以窜进林子中去摘新鲜的木耳,可以抬头就看到盛大的绯红的夕阳,回头就看见不可思议的静止的金黄色圆月。正如当它影视化后,电视剧中有一条热评是“不知道阿勒泰的旅游会火成什么样”。因为我们向往阿勒泰所以我们想去看看,去感受一下原始的自然。但我明白,其实真正打动我们我们内心的,不止是阿勒泰本身,更是作者纯真的笔尖所描绘出的纯粹的当地生活,那样质朴、笨拙、细腻又感人。
阿勒泰的人和事是很善良而天真的。作者带回家的猫,去世后妈妈说不要再带回来了,怕会伤心;妈妈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之间的自由翻译和创造,“小鸟牌香烟”和“黑疙瘩”确实很符合实物特质;我坐上了叔叔的摩托车,在戈壁中抛锚然后遇见好心人给汽油;过年买了三个烟花结果发现附近邻居都来看了;吐舌头的外婆,美好的滴水泉传说,生动的澡堂,喀吾图可爱天真和使点小坏的小孩们,不靠谱的医生还有漂亮温和的麦西拉......作者随意道来,喀吾图人处事的原则与方式,他们生活的习俗,还有他们的善良与温和,点点滴滴。
当然,也少不了作者细腻笔触下对于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在我不吃早饭的日子里,外婆总会把锅盔给“我”带到六楼的教室来,作者说“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作者对于用农药治理蝗灾,也有自己的想法:“蝗虫是有罪的吗?作为自然界理所应当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应该在必然之中:必然会有蝗灾出现。”对于存在的永恒和短暂,作者突然感慨:“我不是虚弱的人,不是短暂的人一一哪怕此时立刻死去也不是短暂的人。”这些细腻的心思,正是对美好生活自然而然的升华,没有一丝一毫刻意雕琢的痕迹,像极了一个少女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因为远离我们的草原,因为那里善良的人,因为作者敏感的笔触,我们当然向往阿勒泰。但,作者自己也向往这种生活。是啊,她的笔下是她的生活,却不是她生活的全部。
(一审编辑:谢滟芯)
(二审编辑:刘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