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浅析“精神胜利法”的批判性发展

来源:作者:21级 阳湄
时间:2023-11-17 11:05:49点击:

摘要: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时代的典型人物——阿Q。其“精神胜利法”作为阿Q经常运用的从精神上战胜各种困难的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民族魂灵自我意识缺乏的体现,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而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意识到“精神胜利法”在社会中的无可避免,唯有认真总结其缺陷,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发展,才能得到对“精神胜利法”的正确认知,以启发现实社会。

关键词:精神胜利法、再发展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阿Q在未庄的一生。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完成对革命的反思,批判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特点,揭示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心理。本文基于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反思,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围绕原因、方法、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对“精神胜利法”批判性发展的必要性。

1.批判性发展的原因

我们认识到“精神胜利法”的普遍存在性。从中国古代社会来看,早已出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人生哲理。如“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当屠夫威胁韩信:“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时,韩信能认清形势,从屠夫胯下钻过,忍一时之挫败,得生活之安宁,这与阿Q为避免挨打而自称“虫豸”的心理实为相同。再看《阿Q正传》中的其他人物,如赵太爷。当赵太爷得知阿Q参加了革命,对其态度大为转变。“‘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1]从对阿Q视而不见到如今恭敬不已,赵太爷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欺软怕硬,丧失自尊。反观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很多方面窥见“精神胜利法”在生活中的渗透。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有时也会选择逃避:先放松一下,说不定等会就能有灵感。“退一步海阔天空”“比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借钱消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的自我安慰不胜枚举。“精神胜利法”存在于社会中,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批判继承,而不是一味否认。当代学者楼宇烈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劣根性时也提到:“我觉得‘阿Q精神’不应该一概否定,要看怎么运用它。有时它是随机的变通,也不见得是坏事。”[2]

2.批判性发展的方法

2.1认识缺陷

不可否认,聚焦于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和缺陷,他有着卑琐鄙劣的品性,我们必须指出其糟粕。

盲目性和自大性。阿Q一贫如洗,居无定所,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没有稳定的工作,给别人打短工,得到几文钱又去赌博喝酒、逍遥快活。生活如此困窘,但他依然盲目自大,从来不正视现实。“我们先前——可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3]他全然不顾自己无权无势,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后来革命军到韦庄来,他甚至想:他们来了么?怎么不叫我?由于缺乏一双自我审视的眼睛,阿Q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这也造成了他临死都没有真正看清自己的悲剧,死得不明不白。

自轻性和自欺性。阿Q沉醉于自己虚幻的精神胜利中无法自拔。闲人打了阿Q后,“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4]他不仅自己贬低自己,还为自己冠有“第一个”的名头。这种对生活的自我麻痹和懦弱妥协,使得阿Q永远困在自己的一隅里,被欺骗的只有他自己,别人眼中的他不过是笑话。

病态的自尊性。阿Q分明是生活在未庄的底层人,谁都瞧不起他,但他总摆出清高的架子。看见王胡在赤膊捉虱子,他并坐下去。“倘是别的闲人,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觉得自己捉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多,就不平起来: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5]阿Q为抓虱子这样一件小事耿耿于怀,可见其精神的无处寄托,好似孤魂。后来阿Q沦落,谁都欺负不了的时候,他又去欺负小尼姑。他将他人欺负他的落败感以欺负更弱者的手段寻找弥补,更体现其欺软怕强的麻木性,荒谬又可笑。

2.2寻求再发展

认识到阿Q“精神胜利法”的不足后,我们期待从中寻找其能够再发展的一面。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我们要认识到,阿Q悲剧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自身和现实都采取漠视的态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生活”,在清醒中依然笑对人生。史铁生即是如此,他曾拿自己和世界田径运动员刘易斯作比较,“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和痛苦的根源。”[6]史铁生也是想要告诉我们“接受”的人生哲理。当然这“接受”是对自我的清晰认知,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而不是如阿Q般被自我遮蔽了双眼,只能停留在原地,无路可走。

不要在构建的精神世界里沉沦,应该将它作为暂时的出口,避免主观意识的丧失。阿Q在用“精神制胜”时,一直以来都深陷其中。他通过“精神胜利法”得到的满足感像鸦片一样使他上瘾,最终也使他走向死亡。因此,我们要适度把控对“精神胜利法”的运用。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精神胜利法”通过否定现实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不是长久之计。国民不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调节过后,用实践去打破现状。

3.批判性发展的意义

3.1精神平衡。阿Q作为社会中的最底层群众,没有力量也没有可能去对抗整个社会。他为了适应整个社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为确保自己的生存以及精神世界不至于崩溃,他只能依靠“精神胜利法”维持精神上的意识平衡。[7]当今社会也是如此,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其丰富导致许多人们精神的疲惫、匮乏。社会压力不断提高,许多人因无法承受人生中的挫折而患上抑郁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精神胜利法”可以有效地排解我们的情绪,调整自我的状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现实生活的苦闷常有,我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运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调节,从困境中逃脱,可以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

3.2生存法则。人总得为自己的生存找一个理由,阿Q也是如此。如若他不通过“精神胜利法”安抚自我,谁又能给他生活下去的力量呢?底层人民往往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为了活下去,他们常常需要生活的意义。祥子本来拥有坚定的人生目标:拥有自己的一辆车,但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他的理想破灭。丢失了意义的祥子,最终落了个堕落沉沦的下场,成为灵魂的死鬼。阿Q的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为人们所唾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快乐的,总好过悲伤幽怨地过一辈子。

4.结语

阿Q作为鲁迅文学中无法忽视的典型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分析的热点。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颇受学者关注。尽管阿Q“精神胜利法”所蕴含的民族劣根性:自私自欺、麻木自大等等永远道不尽,但从中客观进行分析,我们还是能够提炼出可批判性发展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无论我们从哪个阶段、哪个角度出发,都是对阿Q文化的丰富,都将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参考文献:

[1][3][4][5]鲁迅.狂人日记[M].海南出版社,2017

[2]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中华书局, 2016:148.

[6]史铁生.我与地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7]刘畅畅.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2):74-76.

(一审编辑:邓智玲)

(二审编辑:唐湘茹)

上一条:心中无围城,围城不可困

下一条:作文新知:我听《中学语文课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