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临近,我的《中外名家教育思想》读书之旅也接近尾声,在不同的教育名著选读中,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对于刚刚考完教师资格证的我来说,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在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和面试中,甚至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都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不易。接下来,我将谈一些我的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给新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提醒我们要点滴累积作为一名教师的智力知识和教育明智,要多读书。“现实中,人往往不是目的了,大多数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很痛苦,但知识应该能让学生发展。”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教学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但是教学不应该只是认知活动,而应该是一种情感活动。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文学院胡老师的古代文学课程就是情感交流的盛宴,他没有刻板地将知识一股脑地塞给我们,而是带领我们走进诗人的生活,让我们在诗人的人生里感受盛唐的华彩,感受世事变幻,感受诗意的生活。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我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思想的长河里畅游,这不仅是与老师间的情感交流,也是我与自己的对话。
其次,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是文学院的李红叶老师。李老师是我特别尊敬的教授,她的国际化的文化视野,稔熟于心的文学理论,与同学们交流时温柔的神情,还有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文学的热爱,这一切都深深感染着我。虽然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李老师坚持每节课都给学生们留出交流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专属于我们的,在短暂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老师的威严,教室不再是课堂,而是火花碰撞的乐园。
此外,教学不仅要关注科学,更要关注人。学科知识为人服务,人才是目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课堂不需要严肃的氛围,需要的是温情的人文关怀。我记得初中班主任朱老师,作为有着缜密数学思维的男老师,他有着细腻的情感。在课堂上他会关照学习薄弱的学生,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中,而不是做毫不起眼的边缘生,朱老师鼓励他们积极回答简单问题,面对较难的问题要及时请教。渐渐地,班级里喜爱数学的人越来越多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我一直都在感受这些,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日常的实践竟然来自高深的理论。《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不仅要在实践中提高教师技能,更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来指导实践。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在十年的成长光阴中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成为普通却伟大的人民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而如今这个梦想即将实现了。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我必将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在阅读《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后,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也有了全新的思考。
作为语文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上感到兴味盎然,而且在课堂下也能浮想联翩。同学们能在我的启发下产生探索和追求文学之美的激情。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表达的自主与精神的自由,让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写作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现在的写作教学现状是,在长期的思想禁锢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自己的声音了,已经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自觉。“伪圣化”的教育掩藏了太多的童心,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在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们学会的不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应付考试的能力。现在的高考作文已经变成任务驱动型作文,新鲜的作文形式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更多新鲜的思考。但是升学的压力没有打开孩子们的思考闸门,他们学会了探究出题人的喜好,学会了讨好出题人来获得满意的分数。在“公共话语模式”中,只有说假话才有高分数。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们“知行合一”,但是我又将学生置于矛盾中,最终使他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自我。
语文课堂的使命应该是帮助学生们走出公共话语的圈套,解开理性的枷锁,解蔽个性话语,解除学生与老师间的“敌我”关系。当学生们面对年龄稍长的老师,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可以是欣喜也可以是强烈的控诉。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公平、自由的对话情境。
“其实语言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实,它直接就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观点。我们依赖语言思考,心灵在语言中滋长。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存在,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就如加达默尔所言,语言的原始人类性同人的原始语言性具有根本的统一。”这是王尚文老师在《走进中学语文教学之门》中的一段话。诚然,教学的基础任务是教会学生学科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点燃学生们的生活理想,将内心真实的声音都表达出来,这时的语文课不再是必修课,而是一门人生课。“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写作来完成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任务,通过些写作来与他人交流,交换信息,通过写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看法,通过写作参与到社会中去,参与到与他人的关系中去。”
如果有一天,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时候,遇见的不是一个个毫无情感的虚假文字,而是一颗颗温柔跳动的心脏,那一定是文字最美的时候,语文课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语文课不再是牢笼或者牧场,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波澜壮阔的海洋,万里无云的天空。当孩子们不再被“学生”身份套牢,而是他们自己,他们会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质疑问题,大胆地探索新知,这样的他们拥有真实的人格,真诚的灵魂,美丽的青春。
如今的家庭与学校总是打着“一切为学生好”的旗号,逼迫孩子们按照他们设定好的轨道成长。在家长强势“关怀”下,孩子们真的能成长得很好吗?也许他们会是成功的,但一定不是幸福的。就像一颗幼小的果子被安装上塑性的外壳,等到成熟时,果子也许真的长成了人们想要的模样,但是那颗果子的内心一定疼痛到酸涩。只有在阳光雨露下自由生长的种子,才有可能成为参天大树。
教育需要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释放孩子的天性,呵护孩子的真心,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孩子们才能勇敢地以自己的身份面对世界。永远记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三年过去了,他在课堂上讲授的那些精彩的语文课文,我已经全然不记得了,我只记得他的嘱托:“希望大家做一个真人,无愧造化之恩。”在关乎他评优的公开课上,老师没有尽情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而是把自己藏在幕后,将课堂交给了我们。他说,这不是他的讲台,而是我们的舞台。那一刻,全班三十一名正处在青春叛逆的孩子都顿时眼热鼻酸。这是我们的课堂,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人地位。那堂公开课,所有的学生,不论语文成绩是否优异,都大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我看到幕后的语文老师眼角红了,他为我们骄傲。当然,我们也为老师骄傲。
在我的高中校园里,有一种很特殊的树木品种—柞树。这种树在寒冷的北国冬天也不会落下一片叶子。到了春季,你才会明白,它们原来是用自己经冬不落的衰叶在坚守,坚守着一份责任,坚守着一份慈爱。春日暖阳会唤醒新生,残败的冬叶在迎来新生嫩叶的一刻悄然落下,默默地、无声地被春风吹散,留下的是另一片新绿。这是柞树的精神,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精神。
我热爱教师职业,我希望我能像柞树一样,用对语文教学事业的默默坚守和奉献,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我渴望用文学的玉液琼浆滋润学生们的心灵,渴望能激励他们将自己的才华尽情地在文学的绿野上挥洒,甚至渴望能为未来的文坛催生一枝新绿。
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感谢《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带给我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职业理想,并且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我必将把根深扎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中,坚守、挺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一审编辑:于一博)
(二审编辑:杨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