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好书推荐 >> 正文

《目送》里的情感表达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7级 高瑜
时间:2019-08-31 13:25:01点击:

    《目送》一书,封面并不浮夸:一位年轻的母亲推着自行车,车子后座上坐着她的孩子。那是两个幸福的背影,因为我看见了母子微微显露的侧脸上那抹淡淡的笑容。倚着墙角默默地一口气读完,仿佛又见到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那个拖着臃肿的身子,费着劲翻栏杆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的苍老的背影。龙应台这本堪比《背影》般动人心弦的温情《目送》,又让我如同当初一般潸然泪下。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为人母的作家对儿子华安走进小学校门、出国做交换生登上飞机、上大学等公交时的三次目送。与母亲的三次目送相对应的是儿子的三个不同成长阶段的背影:七八岁时的瘦小背影,此时儿子对母亲还有深深的依恋,在往前走的同时还频频回头迎向母亲的目送;十六岁时日渐长高的背影,儿子已经表现出青春期的叛逆和渴望独立的心理,“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拥抱)”,进机舱时对身后母亲一寸一寸紧紧相随的目光,也无知无觉抑或自动忽略,母亲已等不来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二十一岁时故意疏远的背影,只留给母亲一个对儿子内在世界进行想象的空间,而关上了进入的门。于是作家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为人女的作家对父亲送自己去大学任教后离开时、轮椅上重病的父亲由护士推入病房时、棺木里父亲的遗体的三次目送,包含着作家深深的爱与落寞之情。文末作家再次重复了那一番“父女母子一场”的理解。文中的“目送”与“背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父亲臃肿的背影,这个背影包含着一份内敛而深沉的父爱,却也明显透露出父子双方情感上的一种懦弱、踌躇、压抑和忧伤。而龙应台用“不必追”表达了她对亲子关系,也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冷静客观的理解:对父母在依恋、深爱和感恩的同时,勇敢而冷静地面对他们的老去和死亡;对子女在深爱与不舍的同时,选择理解、尊重和放手,给予子女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这比起《背影》里的忧郁的爱无疑阳光、开阔得多。

    已身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她记起当年,父亲目送着离家求学的自己;她想起几年前,目送着棺木中的父亲——是她第一次目送至亲的死。人生五十多才面对生死离别,到底有点迟了。作为台湾的外省人,龙应台在台湾只有父母、兄弟。她从未目睹过亲人离世,直到父亲逝世。在那之前,她极爱站在高处,审视批判这个社会。她最后一次目送完父亲,目送长大远行的儿子,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却必须放手。这才使她开始咀嚼生活,才开始懂得了生死离别,才开始知道了那种黯然神伤的感觉。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是对一种情感的目送,更是对生命的目送。

(一审编辑:于一博)

(二审编辑:潘茜)

上一条:准教师的深思—读《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有感

下一条:迷茫的反叛者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