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8级 邱妤婕
时间:2018-12-13 23:24:03点击: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出十大奢侈品中有这样两条:回归自然,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生命的觉悟。而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现下,无论是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许多人都有着信仰缺失、迷茫处世的遭遇。忙碌的生活使我们很难停下脚步去静思人生的哲学,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闲暇时间,放下电子设备,通过体会先贤的道理,我们也许能够获得生活的智慧。

    浅谈《论语》,首先要谈的自然是孔子。“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这是易中天的判断,也是我最认同的一个判断。“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有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有普适性的孔子。”从我们了解到的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思想,我们会发现,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并不针对某时某地某人,而是面向人类社会的任何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大洲大洋的国度,伟大的思想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魔鬼靡非斯特斐勒斯说的“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常被后人引用,可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它就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但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所以灰色的孔子链接着我们千姿百态、多彩自由的世界,穿越南北、横跨古今。而他通过《论语》传递给我们的主题单纯而美好,纯粹到没有色彩、没有歧视、没有时间与空间,只有温度和人性。他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那是属于大众的和谐。

                          回归自然,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于丹在书中以这节为引,阐述它所带来的和谐平和之意。“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人们更多的是引用这句话来论述无言的教育,但在这里,我想阐释它所带来的生命意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先于人类的觉醒就存在的。我祝福别人常喜欢用“春生夏明朗,秋褀冬瑞康”,不单单是因为它的祝福美好纯真,更多的是因为它涵盖了人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状态。温带的四时之行是最具有美感的,不同于热带与寒带的单调,温带四季鲜明,春就是春,万物复苏、冰河解冻;夏就是夏,阳光普照、绿意盎然;秋就是秋,黄叶纷飞、凉爽湿冷;冬就是冬,大雪纷飞、肃静萧瑟。

    朱熹注:“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不待言而可见,圣人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之发,亦天而已,岂待言而显哉?”意思是,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虽然我们并不信奉天命上帝一说,但古人维持社会统治的重要凭证便是“君权神授”之说,就像当下许多人喜欢转发锦鲤一样,是一份信仰与寄托,当然,转发锦鲤的社会性质要淡薄的多。朱熹所言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观点,万事万物皆有客观规律,千言万语皆是主观意见。老师教育学生,自然是要说话的,而在这节看来,孔子说的是什么?传递的又是什么?他说的是学习的道,也是生命的道。因为是道,是孔子的主见,说与不说,这份道理就在那里,说出来你也未必能够全然明白。如同四季轮回,你对它是无奈的,因为不管你有没有真正了解年复一年的变化,它依然四时循回。我更多的把孔子这里的言与不言理解成对“自然”的态度,所谓的参破也好、看破也罢,顺其自然、感受四时变迁、感受自我成长,这才是孔子带来的智慧。

                                       生命的觉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是于丹对“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简述。同样,这一节孔子的态度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发。丰子恺说:“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钱钟书对应:“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聚会时何其欢乐,人散后何其凄冷,当你处在极度快乐的环境,不应总想着结束后的悲伤,若是目光再牵的长远些,你就该想到自己百年以后的哀嚎。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你越往宏大的层面上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你就越感凄凉。其实在这里,“生”与“死”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两个对立面,他们应该是一条主线上相辅相成的东西。若是没有生,就不用谈死;有死就必定有生。如果你这么想,它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必经结果,我们只是处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那么生活里的所有都变得没有意义。“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这一度是我面对困难处境的座右铭。第一,我们当然需要如孔子所言,把当下能掌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第二,就如那句话所说,假使你目光已然放远,你也要相信,走下去也会是前程万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于丹认为孔子的这段话是一个粗略的概括,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他的“为己之学”,但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为自己而学,而不是被强迫着学习所谓的应学内容?有多少人会去思考你现在所学的东西对你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一直以为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那都是不容小觑的,人生的结局就是由每一个小小的选择累加起来的财富。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学思结合是你不仅要思考你所学本身的内容,你还要思考你为何而学、学什么等问题。

    许多年轻人辩驳为何是三十而立,他们认为自己或许十几二十岁就已然懂得很多,他们不屑这个社会、不屑古人的话语,认为那些很迂腐、很可笑。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一切都很讽刺,觉得生活充满着丑陋、卑鄙和欺诈。这些都是成长特有的仓惶,是我们必然要反弹出来的情感。黑格尔提出“正反合”三段论说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生命的觉悟上来说,三十岁的“立”或许就是心灵的独立与平静,这是从幼稚转向成熟的一个节点。此后的生命就愈发平静。当然,也有的人将这种状态称为被社会同化、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个性,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思想我并不反驳。

    其实阅读《论语》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古人的用语习惯与现代语言很是不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这段话,或者在他人的文献与观点里寻找共鸣,不断深化自己对孔子智慧的理解,从中寻找适于自己的态度。我很同意于丹说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不带任何偏见的去看春秋时期先贤的游说教学,我们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所有的语句放在不同的情景下都有不同的含义,如柴静所言:“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鼓励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时间对时代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者要倾心研究孔子毕生经历的原因,因为只有对照当时的现实情况,我们才能真正剖析《论语》的时代价值和孔子的真实人格。一切思想上的交流都像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只有我经历过,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因此,由于我的才学疏浅,我只能截取少数几段《论语》内容作为线索来谈我的感受和思考。

(一审责任编辑:周润佳)

(二审责任编辑:孙庆耀)

上一条:当代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文学

下一条:绝望中的“逃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