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评论 >> 正文

从“怨天”到“祈天”

来源:作者:​22级 罗意
时间:2025-03-31 20:56:42点击:

《说文解字》中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1]此释义揭示了“天”字最初的本义,即头顶之巅,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天”经过了从自然之天到主宰之天,从主宰之天到道德情感之天的历程,不断被赋予更多的内涵。

在元杂剧《窦娥冤》中,作者关汉卿巧妙运用“天”的多重意蕴,推动剧情层层深入,彰显窦娥的反抗精神,而最能突显窦娥反抗精神的无疑是第三折[滚绣球]以及行刑前对天发出的三桩誓愿。但这也恰是令人不解的地方:窦娥对自己的冤屈感到不解,强烈的愤慨下,她怨气冲天,咒天骂地,似乎全然质疑“天”的公正性,“天也,你也勘贤愚枉做天!”[2]P19后来她却向“天”许下三桩誓愿,并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誓愿逐一应验。很显然,在这两部分中,窦娥对上天的态度是矛盾的,从“怨天”走向了“祈天”。那么,这中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呢?细读文本,会发现,[滚绣球]中的“天”与许下誓愿的“天”的含义是不同的。

窦娥身处社会的底层,历尽磨难,这铸就了她坚韧的品格,但也使她视线受限,未能深刻洞察社会的险恶。在故事开始时,张驴儿企图用诬陷手段使她顺服,她宁愿见官也不愿意屈服,此时窦娥相信“明如镜,清如水”的楚州太守能为她伸张正义。然而,楚州太守桃杌却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他遵循“不打不招”审案原则,逼迫窦娥招承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让一桩本易查明的案件,通过严刑逼供扭曲成冤案。这导致窦娥多年的信条瞬间崩塌,她愤怒的指责“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跎、颜渊?”[2]P19

在古代,“天”被视作命定的、主宰的至高力量。先秦时期,董仲舒创立的“天人感应说”将这种神权和皇权紧密结合起来,“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皇权进一步带上神秘、崇高的色彩。之后漫长岁月里,历代封建皇帝常举行隆重的仪式,把自己装扮成“天”的代理人,因此,皇帝常被认为时秉承天意治理天下,称为“天子”;一些封建官吏被称为“青天”,如大部分的包公戏中,包丞被称为“包青天”。因此,在第三折[滚绣球]中里,窦娥怨恨直指的“天”不是自然界的天,而是与“天”有着同样权威的封建统治阶级。“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面对荒谬的黑暗现实,窦娥走投无路,只能对着天地埋怨和呐喊。窦娥生活的就是这样一个百姓有理无处可诉,有冤无处昭雪的草芥人命的封建社会。她的“怨天”呐喊是向封建统治阶级的呐喊,是对整个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谴责。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窦娥不愿意不明不白的含冤死去,她要“争到头,竞到底”。但是,面对强大的封建统治阶级与不公正的社会,她找不到可依托的力量,如何才能洗清冤屈?“天”,窦娥最终还是只能将昭雪希望寄托于一个被民众广泛信奉、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超自然存在——“天”。这个“天”是维护世间世间正义的最高权威,确保善恶有报,是人们在遭受冤屈时心灵身处的慰藉和期盼。于是,窦娥临刑前向苍天发下三桩誓愿:“一愿三尺白练高杆悬,一腔鲜血红天帘。二愿天公怜我泪哭干,山阳无雨旱三年;三愿上天念我窦娥有冤,天降三尺大雪掩埋我窦娥尸体。”果然,窦娥慷慨悲愤的呼喊,感动了上天。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天地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以“天变”这一无声的语言,向世人昭示窦娥的清白,还让窦娥魂归州厅,在门神户尉的协助下,最终实现诉冤的目的。这一重“天”的观念,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熏陶,已经深深融入了古代人们的思想之中。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冥冥之中监察人世的神秘力量,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守护者,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逃不过“天”的注视。在这样的信仰背景下,窦娥们将平冤报仇的希望寄托于这个“天”,也就顺理成章了。

窦娥的想法和行为,不仅反映了她个人的抗争与不屈,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关汉卿对于正义与信仰的洞察。他通过窦娥的救赎之路,巧妙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交织与社会的复杂多变,表达了对正义终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在关汉卿看来,或许只有借助这个超自然的“天”,才能真正超越人间的种种局限,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因此,他在戏剧作品中频繁地引入宗教元素,旨在通过这些元素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正义,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窦娥冤:关汉卿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3. 来新夏编.史记选:屈原贾生列传.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0.300.63

(一审编辑:梁瑾瑜)

(二审编辑:李林林)

下一条:儿童文学视域下的童话质素剖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