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是顺应时代主流而作的文学作品,自出版至今,都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小说传奇色彩的阐释,可以追溯到评论家侯金镜的《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读<林海雪原>》,侯金镜在该文中指出了此书的两大优点:“充沛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接近民族风格并富有传奇色采的特色”,此后更多的学者立足于此展开了细致的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关注小说传奇色彩同时,将具体分析此书与一般传奇小说的不同之处。
一、题材选择的传奇性与客观性
《林海雪原》写的是团参谋长少剑波带领小分队深入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由三十多人组成的革命小分队与数十倍匪徒周旋的故事题材赋予了小说浓厚的传奇色彩。
然而,此书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曲波跟随部队北上作战,并和杨子荣、高波等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期间,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进行艰险的剿匪斗争,在之后围追土匪的过程中,杨子荣、高波先后牺牲。这段战斗经历让曲波久久不能忘却,直至曲波转至工业战线,他常常将自己的经历讲给身边人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战友的英雄事迹,就像小说扉页上写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由此可见,作者对亲身经历的珍视和历史真实感的强调。从这一点来看,《林海雪原》是对历史客观事件的再现。此外,50年代虽确立了一系列新的文艺规范,但武侠、言情、鬼怪等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仍然对普通群众保持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且和主流时代话语不构成本质上的冲突。曲波的创作目的是“要是更多的工农兵群众看到小分队的事迹”,借鉴传统小说叙事形式对于仅高小毕业的曲波来说,无疑是一种两全的选择。
二.情节发展的传奇性与逻辑性
小说的叙事架构是按照单一线索进行的,小分队攻破一山又一山,奇袭狼虎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大战四方台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凸显了情节发展的传奇性,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其中大量的巧合也表现了这点,如刘勋仓“树洞等土匪”无果时,刁占一闯进了他的视野;小分队从一撮毛那儿获取情报后讨论下一步计划正一筹莫展时,逮住了前往威虎山参加百鸡宴的傻大个,这样小分队顺理成章地利用他找到了通往威虎山的路径;百宴准备就绪,战斗马上开始时,小炉匠又出现在了威虎山。
但剿匪故事的发生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有一定的逻辑性。小说以杉岚站被屠为引子,并极力描写了血腥的屠杀情景,让读者在这类形象化的描写中自然感受到匪徒的残酷无情,也凸显了人民群众与蝴蝶迷、许大马棒等土匪间鲜明的阶级对立关系。这样的冲突是对当时“阶级支配一切”意识形态的最好诠释,由此,开展“剿匪”兼具道德和政治依据。
三.人物塑造的传奇性与科学性
小说中对主要人物“超人”能力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的,在写法上也是借鉴了民间传统小说“五虎将”的模式。如在小分队中的刘勋苍被称为“坦克”,力大无穷,颇似张飞,能以一根木棒冲出十几个人组成的“清剿队”,在通天洞内“集中七支冲锋枪”“一阵暴雨式的猛射,把匪徒们全部挤出洞外去了”;栾超家是一个攀登能手,在鹰嘴石上,他“全身用力地一收缩”“就像一粒小弹丸从巨石上射出去了”,飞到了相距五六丈宽的奶头山上;孙达得用六天六夜独自完成了在七百里雪地传送情报的任务;以及拥有武松般胆识和传奇经历的侦察英雄杨子荣,自告奋勇、孤身闯入威虎山,与战友里应外合剿灭座山雕等土匪;更不用说主人公少剑波了,他年轻英俊、智勇双全,在剿匪的战役中,如诸葛亮一般神机妙算,屡设奇招,带领小分队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些人物性格鲜明迥异,充满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与民间传统小说不同的是,《林海雪原》对人物传奇性的塑造是建立在一定思想境界和革命觉悟的基础之上的。小分队战士们之所以生死不惧、忠于革命、忠于人民,都可以归功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革命信念。曲波曾用杨子荣的原话来说明杨子荣为什么有这样的大智大勇;“天下的地主是一个妈,天下的穷人是一家,我老杨这条枪和我的这条命,一定跟着党打出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来!要把剥削阶级的根子挖净,使它永不发芽”。因此,个人英雄主义的描写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而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体现,表现出了阶级立场的科学性。
四.环境描写的传奇性与合理性
小说设置的大环境是零下三四十度的雪海,环境极其艰苦,小分队所到的每个地方似乎都呈现出奇特诡谲的风貌,如奇特险峻的鹰嘴岩、杀机四伏的威虎山、可以改变地形的穿山风等。正是这样特殊恶劣的环境,才产生了白茹彻夜施医术的情节,也正是各个山头奇特而又迥异的情况,使少剑波的运筹帷幄表现得淋漓尽致。综合环境描写与小说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富有传奇色彩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情节设置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有其内在合理性。
作者曲波确立将亲历的革命实践书写为文学作品时,也就确定了小说结构、人物、环境,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且实现政治宣传功能,所需要进行的加工,这种加工的结果使《林海雪原》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题材、情节、人物、环境的奇都有其现实的或内在的依据,这给小说的传奇色彩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一审编辑:张艺涵)
(二审编辑:江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