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至此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其影响之广、力度之大、执行之严前所未有。毫无疑问,“双减”将为中国教育史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由它所引发的各方争议,也让我不禁想发出双减六问。
第一问,何为双减?许多人在谈及双减时,只知道是“不让补课外班了”。其实双减的政策远远不仅于此,直到今天,双减政策依旧在不断更新扩充,不断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通俗而言,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双管齐进,务必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国教育事业开疆拓土。
第二问,为何要双减?双减究竟是为了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会回答“是为了减轻孩子负担”,可是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减轻负担,众人便不知所云。关于双减政策的意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指出:“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学生减负,更是要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所事事,这一定程度上是长期被动式学习造成的。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建议预留40%的时间让孩子主动分配学习和兴趣。”的确,教育的目的便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生命之光,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双减真的实现了大众的愿望吗?它成功地“减”了吗?
第三问,双减成功了吗?这个问题是当今争议性最大的问题,在我看来,它既“减”了,又“增”了。
双减减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严查校外培训广告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焦虑指数,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削弱了机构势力,指导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2021年11月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在12.8万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超过40%;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近50%,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看到:教育界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教育正在向我们走来。
双减增了,却又是众所周知的。对孩子们而言,双减为他们套上了新的枷锁。拿我自己的亲身案例来说,因为双休日不让补课了,我的堂弟被要求在上课时间请假去校外补课,放弃学校的义务教育转身奔向杂牌辅导,这样的举措岂不是因小失大?同时,他的语文辅导班依旧办的如火如荼,细细一问,原来是他们老师用了“妙招”,语文作文属于“艺术”,所以这节语文课也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门类辅导,这样投机取巧的功夫,可真是“妙不可言”啊!嗟哉!嗟哉!俗语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果真是如此!此外,对学校而言,双减也增加了他们的教学负担。既不能给孩子们布置过多书面作业,也不能单一设置学术课程,还要多元化教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教学压力是否过重?教育经费是否足够?这都是现实层面要考虑的问题,例如5月份苏州市教育局提出了“青少年体育苏八条”,既要开展体育大课堂,还要打造“儿童体适能强化工程”,还美其名曰提出要完善青少年阳光体育竞赛体系。这样良莠不齐的教育体系真的是普通学校所能承担的吗?
第四问,双减为什么会出现“不减反增”的情况?前面谈到了双减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实都是因为忽略了减负背后的现实困境——升学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压力的几个峰值点都是我国升学压力最大的时间点。国家一面在大力号召减压减负,提倡素质化教育;另一面却又不断提高升学门槛,增加入学难度。提高入学门槛是为了向各行各业提供精英人才,减轻教学负担则是出于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一边是精英化严苛化,一边是平民化大众化,两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路径,但是却互相矛盾,如若不进行一方取舍,就势必会导致减负减压的失败。
第五问,双减之后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双减之后,我们是会迎来“三减”“四减”还是默默回归原样。继续补课?这取决于我们下一步的做法。在我看来,双减之后国家更需要大幅提升教育经费,无论是学校多样课程的开展,还是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其实都是需要靠资金来支撑的,拨款开设各项项目,适当提升教师工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课程的高质量产出。
第六问,回归本体,我们究竟在期待什么样的教育?双减的成功与失败、复杂与局促,都不免让我们对教育感到失望。身为一名师范学生,我所期待着的教育,是那扇助人寻觅生命意义的大门,是那束助人燃起心中之爱的火光。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我们希望、我们期待、我们诚心祈祷,教育将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静静闭上眼,愿我们都能听到孩子心中温柔的声音······
(一审编辑:袁媛)
(二审编辑:杜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