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屏朋友圈的《为歌而赞》凭借房琪的这段话出圈了”你像清风,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十五六岁的那股清风,过了重重的山岗吹到今天,你也还是最好的年纪,这是上天对勇敢女孩最好的奖励。”这个评论不禁让我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置身“边城”之境,我们会感到如同清风拂面般的清新和自然。故事便在山水之中徐徐展开“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向小山去,则只一里路就来到了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清澈见底的白河,翠色逼人的连岸青山,掩映在桃杏花里的人家,都让读者在一开始便陷入作者编制的慢节奏的乡村生活里,仿佛是一阵让诗意栖居的风,意境悠远绵长。
这阵诗意的风,首先栖居在地域特点上。边城偏于中国西南一隅,四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青山,绿水,如此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那并不是桃源,不是幻想出的乌托邦,用来把人比下去的,那里有猜疑、误会和死亡,因此它才真实。它仍然非常美,这就让人沉醉。我能闻到青草的香味,风一吹整个竹林哗啦啦的响,还有各式各样神秘的植物,曾经在《楚辞》里出现过的。天和地都干净,人也干净,都淳朴、善良、忠厚、耿直,看了让人说不出的开心,在那个世界里沉醉着。当你把思绪抽回来,缓缓扫视真实的世界,你会觉得连这里都更和蔼可亲了,因为你的心态平和了,眼光温厚了,吐纳舒缓了。这是一阵能洗涤心灵的风,湘西清澈的河水,在你的心上缓缓地流过,带走了污浊和杂质。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边城》有“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吵。"沈从文自己也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点纯粹的诗即是《边城》中表现出来的诗意与和平,自然与宁静。
其次,这阵风还栖居现在人物性格上。明净的溪水,曲折的小路,绵延的青山,亭亭的白塔,还有老人往返的方渡船,像是一幅诗意的画卷,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如风景一样,纯净真诚。
老人坚守本分,不论晴雨,必守船头,渡客坚持要给过渡钱,老人总会坚决地不多收,并坚持送给他们烟草;顺顺以船运为生,不富贵但也不贪财,为人公正明理,五十岁就接任负责掌管水码头,协调各船家的事宜;大佬与二佬为人亲切谦逊,同时喜欢上翠翠,却都没有心怀怨恨,而是选择相互尊重,公平竞争;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她依水而生,傍山成长,“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明慧温柔,体贴乖顺,“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不忍凌辱的诗。就连她心中的爱也无不充满诗意,走过爱的禁区,勇敢执着的天性,分明是一首风骨俱秀的诗。不欢快,不轻柔,却也像极了青山绿水,富含情愫。
但是,诗意又是否意味着一切皆是亮丽美好的呢?当然不是。诗意除却浑厚淳朴,自然也夹杂着一丝忧郁的感伤。只有这样,才算是完全的诗意。倘若全文都是欢快亮丽的,那就不是诗意,而是唱赞歌了。《边城》中最具有感伤情调的莫过于翠翠父母的爱情与死亡,自古爱与死便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为爱而死,向死而生,其中伤感自然有之。翠翠母亲是苗族人,父亲是汉族人,两人的爱情悲其实也暗示着苗汉文化的不对等与冲突。后来,祖父很担心翠翠也会走上和它母亲同样的道路,这在作品中时时感觉的到。最终,翠翠没有和二老顺利结合,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是孤独的,是惆怅的。读到这里,诗意中的忧伤呼之即出。然而,读者并不会感觉这有碍于文中美的表达,反而更增添了另一中难言的美,增添了诗意,增添了心中的希冀与向往。
沈从文先生力图建立起不同于世的一处“边城”精神世界,彰显出作为现代主体的思考以及建构历史连续性、文化连续性的可能性。在保留对于乡村故土的怀想和眷恋之时,他并不排斥丰富多元的现代文明,同时又与“流动的现代性”保持一定距离,也为后来者理解当代中国的生活史、情感史、精神史提供了丰富感性的记录。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边城》里,风俗美,人情美,可一一细品。读久,便会怀上一种莫大的欢喜,仿佛吹一支牧歌,在这阵清风里诗意地栖居。
(一审编辑:冯雅婷)
(二审编辑:邓郁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