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封家书,无法计数的文字,蕴含的是父母对出门在外、离家万里的爱子的思念、担忧与关爱,是父亲对爱子的谆谆教诲、悉心教导。一封封家书,漂洋过海、辗转多地,牵连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感情,朴实而又真挚,读罢甚为感动,更发人深思。
傅雷在代序中写到一个基本原则:“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当然我们读者不可能个个都是艺术家,不可能个个都学钢琴,但却像傅雷所说“或许这个原则对旁的学科的青年也能适用”,事实上这个原则对于所有人都适用,尤其对于青年人。青年人有梦想、有力量、有干劲、有勇气、有毅力,既要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帮助的人。
傅雷也正是将这样的思想传达给了远在波兰学习的傅聪。在国外学习的傅聪拥有更为新颖的知识供他吸收、更为全面的资源供他享受,而当时新中国成立并不很久,因此学习资源还并不很完善。如傅雷在家书中写到“这儿的小朋友们一个一个都在觉醒,苦于没材料”,便可知当时国内的有志青年是多么渴望新鲜的知识啊。因此傅雷告诉傅聪:“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地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道。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些话适用于所有出国留学深造的中国青年,在学成之时切莫忘记自己的身份:一个中国人。还有什么比学成之后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而作为一个学生,要想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业,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极其重要。每个身份、每个职业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作为学生,自然学业为大。步入大学校园以后,将会有更多的课外的时间留给我们,利用这些时间锻炼锻炼自己,发展一项自己的爱好,抑或是与喜欢的人谈场恋爱,但切记千万不要耽误了学业,迷失了自己。“学问第一,艺术第二,真理第一,爱情第二。”我认为傅雷向傅聪提到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一个学生的学业是否能成功,很大部分都取决于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若能把学业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定会有所收获和突破。
至于学习的心态,傅雷如是说:“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成绩。”这句话的确非常有道理。看淡成绩但依旧努力,放松心态但不放弃奋斗,适度紧张但不过分焦躁,唯有如此,才有望取得理想成绩。而面对进步与成功,自我批判的思想又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应找到自己的“镜子”,并时常透过这面镜子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才能达到自身更大的进步,而过分骄傲与自满只会导致退步与落后,无一丝好处。
傅雷与傅聪的交谈模式也让人感到美好,一个为父,一个为子,但两人之间的对话却是平等的。傅雷会为傅聪提供人生经验,也会为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向傅聪道歉,将自己的悔恨毫不掩饰地表达在信中。其实一个人,无论是大人抑或是小孩,当犯了错误都应该主动反省并道歉,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有意识地去改正,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傅雷寄给傅聪的百封家书中,两人一起谈论了古诗词、音乐、艺术、宗教、育儿等等各个方面。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具有大量的阅读经验及知识储备,能向傅聪传授多方面的知识;作为法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能向傅聪分享留学经验、表达爱国之情、奉献之心;而作为一位父亲,他能向傅聪传授育儿经验、教育方法。对于傅聪弹奏钢琴时遇到的问题,能一一指点;面对傅聪学习中产生的消沉苦闷的心情,能耐心开导;担心傅聪给自己太大压力,一遍又一遍地在信中叮嘱要放松自己;得知傅聪在钢琴演奏方面的进步与成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骄傲与欣慰传达给傅聪……这位父亲对爱子的帮助实在太大,对爱子的感情实在太重。
认真想想,天底下的父母其实都与傅雷朱梅馥夫妇无大异,也许他们没有如傅雷一样高的学问,但对子女的关爱和期盼却是一样的。对于出门在外的孩子,父母怎么可能会不思念不担心不疼爱呢?而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便是努力学习,日后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读罢《傅雷家书》,我既能了解到古诗词、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又能体会到傅雷朱梅馥作为父母的舐犊之情,引人深思,教人成长。
(一审编辑:陈芳盈)
(二审编辑:周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