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从“何谓师责”看“何以为师”

来源:作者:21级 朱宇欣
时间:2023-12-01 13:12:09点击: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历久弥新卓越辉煌。诸多名家作品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具象反映。它们犹如点点繁星,照亮无边学海;它们历经悠悠千古,恰似由历史大浪淘沙沉淀的真金,反映着一个文明的厚度。如何把我国传统教育精髓发掘出来、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被近代史家陈寅恪称为“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的韩愈,集“文”“道”“勇”于一身,除了在文学领域闪耀古今的成就,其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也熠熠生辉。以《师说》为代表,对学习必须从师,老师的职责、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均作了正确的阐述,确实值得苏轼的极高赞誉:“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

作为一名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重温经典,斟酌字里行间的深意,自当关注“教育乃继世之本,教师为立世之基”。因此,接下来我想集中笔墨只挖取文中的“传道受业解惑”来从“何谓师责”这一个角度,谈谈对语文教师职业责任的理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的开篇之句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顺势,韩愈提出了作为教师的三大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是传道,结合韩愈所处时代背景,即传授儒学仁义道德。也就是常说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道”是韩愈师生观的核心。从逻辑上看,理解“道”是理解韩愈师生观的前提和基础。韩愈认为,“仁爱”是核心,通过“道”的传承,人人可以成为“仁”人,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师者以正确三观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朝正直公民的方向发展,可谓“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在现代教育中,“传道”传授的应该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为大众接受的共同准则《师说》里的“传道”完全可以进行延展丰盈,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的三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

二是授业,既然韩愈所谓的传道传的是儒学之道,那么授业授的便也是儒家六艺古文,如《易》《春秋》《诗》《书》《礼》等。古人认为文以载道,韩愈亦然。他认为“道”存在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学生能够明白“道”的深刻内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现代教育中,“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

三是解惑,在韩愈的观点里,教师的第三个职责是“解惑”。顾名思义就是解除疑惑。在韩愈的时代,老师要解除的“惑”,无非就是儒学里的疑难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解决的疑惑有三,正如黑龙江大学宋宜桦教授所言,分别是知识之惑、技能之惑及身心之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中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上产生的疑难问题,让整个教学、教育过程和谐生趣,这都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就像一个个零件组成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一样,也好比百川东归,其中的泥沙汇聚形成洲滩。教学相长由此孕育。《师说》反映了教师职业观念演变过程中的点点积累。

在我看来,一方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向我们揭示的就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即“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传”、“授”、“解”是教学活动中“教”的行为。这些行为最终指向的是“道”、“业”、“惑”这些教学内容。它们是师生关系中相互作用的媒介,也是教师资格形成的中介。另一方面,韩愈观点里的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有主次之分,其中“传道”应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对教师“授业、解惑”职责的总体概括。而教师“授业、解惑”职责,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传道”的载体,即“授业、解惑”是通向“道”的路径方式。甚至结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大胆推断,他的“师”与“道”很可能就是一体化的。总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先辈对《师说》时代价值的理解也在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完善,随着历史的前进而进步。而后人欲品鉴往事而知来者、欲探求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文明遗产,上下而求索,前赴而后继。我不禁感叹,罗马绝非一日能落成,文明绝非一日可建立。由此观之,“道”的传承,绝非朝夕之事,却需朝夕之功,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何以为师”是指一个人如何成为实质上的教师。它是对教师资格的一种动态呈现,是一个人成为教师的现实性展开。《师说》给我们的答案是:传承师道,培养师德,践行师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当今时代,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必须要注重自我职业生命超越性的唤醒,力行“四坚持”,苦下“六功夫”,勇攀“三境界”。只要吾辈真正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相信就一定能成为“一个让学生瞧得起、让自己安得心的老师,一个让学校骄傲、无愧于教育事业的教师”。

“有些痕迹,画在手上,愈合后变成了往事;有些痕迹,划在心上,多年后便成了永恒。”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职业工作者,有必要也应该有能力,将《师说》的痕迹留在心上,以心痕为永恒。为人师者,愿以青春助国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此为我学习《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短暂过程中,回望“高中课文《师说》时代价值与启示”时的一点对语文教师职业的浅薄认识,冰山一角之下,是我亟待探索的浩瀚星河。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之所存,吾心之所向也。

——后记

(一审编辑:邓智玲)

(二审编辑:唐湘茹)

上一条:大物厚基实仓廪,大言铸魂抵长空

下一条:凛冬将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