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在历史灰烬的余温中看未来 ——读《三体》有感

来源:作者:22级 刘乐仪
时间:2023-11-27 13:58:43点击:

危机纪元205年的那天,一个不比往年更显得的孤独的日子,数百年前哗啦啦的大雨天已经死去,太阳也不会再出现。那句203年前的“要多想”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响亮。章北海已经告别了地球,带着仿若“第五位面壁者”的猜不透走进了茫茫而前途未知的宇宙,拉开“未来史学派”对于太阳系人类文明最后的预言的帷幕。

一个“要生存先毁灭”的极端的预言。

“未来史学派”在我读《三体》前两遍时都没有进入我的视野,那时我还沉迷在由三体运动无解开始的科幻的奇妙、黑暗森林理论的神秘、多维宇宙的震惊和人性幽微复杂的变幻之中,对于科幻这个以前从未接触的题材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等到我走进科幻的大门,自以为科幻是对文明的畅想后,开始第三遍阅读《三体》时,包含文明的史诗感的“未来史学派”终于拨开云雾,用它神秘的眼眸与我对视,要我去正视它交融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在时间的长河里跋涉的孤独。

“未来史学派”的出场很少,却似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那时章北海也觉得前途未知,于是在对人类未来深深的忧思中把寻求答案的目光投向了父亲——那个身边总围绕着一群带着“未来史学派”称号的人的父亲身上,而父亲最后的那句“我只能告诉你在那之前要多想”告诉了章北海他们对未来的思考:人类没有抵抗三体侵略的能力,唯有多思考——甚至逃向太空才是出路。从那以后,秘密的“面壁者”章北海诞生了,他将带着对他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的坚持长行一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太空人类成为太阳系人类文明的可以被播撒的火星,得以离开即将被熄灭的文明火堆,将人类文明跨越到比千百年更久的维度上。

为什么“未来史学派”能够对未来做出如此极端而真实的预言?或许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燃烧——而燃烧过后只剩灰烬的余温。这个群体是人类精英的汇集,他们满布各个领域,拥有着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联合国秘书长萨伊为例,我们合理猜测推行“逃亡主义”的她是其中的一员。在危机纪元开启的年代中的联合国,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权力和团结国家与国家的能力,萨伊作为联合国秘书长能够靠近更多的政治资源,也能够聚集更多优质人才,支撑组织的智力系统,他们燃烧自己的资源,以求得人类未来的解。其次,是智力支持下对历史的透彻研究,一切的现在都是历史,他们对过去历史的研究的深入让他们看出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也便成了历史规律草蛇灰线的可预料到的必然。之后,更是他们对人类秉性的洞察引导他们保持对人类的冷峻态度,让情感尽量少的影响他们对未来的预言。“人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数百年前黑格尔在文本中用矛盾的语言构建的理论在他们对未来的预测中变成了真理。在对未来历史的研究中,他们洞见许多却对改变无可奈何,划破长夜的,或许是无数次交谈后的突然沉默。过去的历史只留下了灰烬,而他们正成为新的灰烬。

“未来史学派”身上闪耀着矛盾的美学,带着令人着迷的时间的风尘,这正是我被它吸引的原因。他们在预言未来,同时又处于预言的未来之中,让我回忆起《百年孤独》中最后奥雷连诺破译手稿时发现现实竟是书中出现的现实的那种宿命和恍惚,如相机中的镜子,似乎映射出无穷无尽的图景。同时他们预测了未来,却不能改变未来,知道越多越是遗憾,那些人不像苍蓝天空下只能对着新闻发愁迷茫的百姓,等着被拯救于未知的惶恐或释然的平静中,他们知道预言中的未来的灾难是最大概率的可能,又只能看着可能一一变成现实。他们或许是这个时代的精英,曾经是自己的人生里的主宰,但他们在整个人类的兴亡面前又是如此的渺小。他们一直在战斗,却被人群忽略。在所有人类的选择面前,他们竟只剩维德对程心罕见的无奈和乞求:“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艾米莉·狄金森的“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在历史中微茫闪烁的他们的喃喃自语呢?

科幻的魅力正来源于这样的矛盾,犹如不得不保持平衡的天平,但两端堆积着不可捉摸的善与恶的砝码,颤颤巍巍闪着名叫人性的脆弱的光辉。在我眼中,科幻是对现实世界的极端环境的幻想,不过营造极端环境的武器是现世暂且无法达到的科技力量,科幻作家着迷于在极端环境中去设想现实的人性,写出一部部带着对人性的思考的作品。而在浩如烟海的科幻作品中,为何《三体》脱颖而出?答案就在“未来史学派”之中。不是因为存在“未来史学派”,《三体》才显得魅力十足,而是“未来史学派”埋下一条又一条的暗线,在冰山之下是人类文明那些坚强存在的自我拯救和对侵略的抵抗,如章北海瞒了几近一生的“逃亡主义”走进太空军,让人类的火星抛进茫茫宇宙;如维德在一声声疯狂冷漠的“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中对人类文明存续的坚持;如在几乎不可抵御的三体舰队侵略中,人们仍然进行的“地球抵抗运动”……这些暗线让处在极端环境中文明道德观被颠覆的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想要去探索挖掘的价值,又在人类被二向箔打击的覆灭中留下了太空人类文明的火种。

但极具魅力并不代表《三体》完美无缺,它一直带着刘慈欣被诟病的“圆形世界扁形人物”的缺陷,人成了展示世界的工具。但即使是符号化的人,也依然为读者带来了无数次的震撼。或许在很久以后,当我回望过去阅读《三体》的日日夜夜,浮现眼前的还会有叶文洁在雷锋山按下按钮后的不后悔也不觉快意的坚决、丁仪在百年后依然教授前沿物理的无奈、罗辑成为《蒙娜丽莎》相伴的冥王星守墓人的思念、程心一次次因为完美的善意而被推向深渊的惶惑、云天明不爱人类却又想拯救人类的挣扎……他们在虚构的矛盾中走进被湮灭的结局,但又获得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永生。

(一审编辑:曾锦祥)

(二审编辑:刘瑶平)


上一条:凛冬将至

下一条:《师说》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