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生死之间:《我与地坛》的意蕴

来源:作者:21级 贺乐源
时间:2023-11-13 11:57:53点击:

十多年来史铁生都推着轮椅前往地坛,一坐,便见证了日升日落。地坛的生机、地坛的荒败、地坛那些隐秘的故事,随着时间凝结,沉淀出了史铁生深厚的思想,诉诸笔下,便诞生了《我与地坛》。

对生死的叩问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却突遭生活重击,身患疾病,最终双腿残疾。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人生的征途才刚启程,身体却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戛然而止。突然的变故逼迫史铁生不得不去叩问生与死,不得不去面对“人生的意义”这一宏大的命题。

他可以一连几小时待在地坛里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并且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么想来会让人安心许多,好像生与死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我们被无端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无法改变上帝给予的事实与结果,那只能随时准备迎接着死的到来。有因有果,一切都有其规律,生死也不例外。

史铁生总想着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在这个世界的好。可他并没有去死。毕竟死亡是一件迟早会来、不必着急的事,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必要拖延的事呀。斟酌再三,最终总是决定活下来。因为想要活着,因为人类真正的名字叫“欲望”。人总是企图为活着找一些牢靠的理由,兜兜转转,最终却发现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想要活着而已。生命的道路延展到远方,提脚向前迈之时,人生便已拉开了序幕。从生的此岸走向死的彼岸,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对母爱的感念

当儿子为自己不幸的命运击昏了头时,却忘记了儿子的不幸加诸于母亲的痛苦。史铁生以质朴且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深深的情感浅浅道来,一笔一划中,全是母亲默默的行动与无言的关爱。

当史铁生要动身前往地坛时,母亲会无言地帮他准备,帮助他上轮椅车,看着他摇车拐出小院,天知道母亲有多担忧、有多害怕这一分别就是永别,但她仅仅只是看着儿子的背影拐出小院。当史铁生在地坛里待得太久之时,母亲亦会来地坛寻找儿子,看着母亲静悄悄的身影、看着母亲的自处张望、看着母亲缓缓离去的背影。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时,看到了“不用追”。那么,史铁生看到了什么?母亲又看到了什么呢?

母爱的深厚之处,我想正在于母爱的包容与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替孩子承受所有的苦难,希望孩子一生能够平安健康。这种深刻而坚忍的母爱,总在不经意间融入了任何一个桀骜的孩子心中,所以当朋友问及史铁生最初的写作动机时,他才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对世界的审视

地坛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史铁生的注视里,所以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地坛里的四季。春天是鸽子的哨音、是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的串串杨花,夏天是冗长的蝉歌、是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是阴凉而爬满青苔的石阶,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是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史铁生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地坛的四季,在地坛中也悟出了心绪与艺术的四季。在这样的境界里,人与天好像合二为一了般。

史铁生关注着地坛中景物的变化,也观察着出现在地坛周围人的身影。他看到了来地坛散步的一对中老年夫妇,看到了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看到了一个腰间挂着扁瓷瓶、瓶里装满了酒的老头,也看到了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姑娘……各色各样的人在地坛中来来往往,唯有地坛永恒地观望着来往的人类、十几年的时光里,史铁生也同地坛一起注视着人间。

或许是人事见够了,在地坛这一方天地里,史铁生窥见了世界的奥秘。从小孩到热恋中的年轻人到老人,每走一步,看似在向前走,其实每一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从生的无意识中走来,又即将往死的无意识走去。就像太阳,它每时每刻是夕阳也都是落日一样,西落东升,何尝不是新的循环?

一万字左右的散文,却值得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那些理性的字词里,凝聚了史铁生生命的力量、包含了他对生死的叩问、对人类生存的探寻,正是如此,他的作品中的意蕴,才值得细细琢磨、深深品味。

(一审编辑:陈海玲)

(二审编辑:刘瑶平)

上一条:物质和精神,女性独立的钥匙

下一条:话常德·美食印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