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论《黄金屋与圣贤事:两宋的劝学文》

来源:作者:21级 朱宇欣
时间:2023-11-06 21:38:36点击:

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两宋的劝学文”,该论文是针对两宋劝学文本书写的问题,从话题的生成、借用与传播中来看思想史上的一些变化及其意义,是围绕“示与诏”“劝与谕”“本与末”三个核心问题来展开论述的。

其主要论点是劝学文本的分析应该脱离出静态的描摹,从社会事实、社会需求与社会联系相结合的角度,看到被历史大众隐蔽了的更为深层次的思想诉求。

其论证思路主要采用总分式的完整式——“总—分—总”架构全篇,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序论部分与内容提要部分关键字相呼应,提出“劝学话题被宋代士人普遍采用、不断重写构建着集体认同、宣讲着新的政治理念”这一中心论点,引出论题。

其次,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三个基本上是横向展开的分论点,从“示与诏:劝学文本的类型”“劝与谕:劝学文本的传播及效应”“本与末:劝学之‘黄金屋’与‘圣贤事’”三个层次,一一进行论证。第一子标题处,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从劝学文的作文性质角度,通过简单将之分为公务类劝学文与非公务类劝学文两类的方式,充分肯定背景性预期不同的两种劝学文的价值;同时通过类比分析宋代知识阶层在不约而同的状况下所撰写的劝学文,使得不同劝学文本之间的关系变得可以理解,为下文联结其中的思想观点做铺垫。接着,第二子标题处,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对比阐释劝学文本的传播具体方式的不同;同时,求同存异,“宋代士人普遍相信劝学是改造社会的重要良方,这一点确凿无疑。由此来看,宋代的劝学文绝不只是静态的文本呈现,而是一场由皇帝、地方官与士人主导的社会运动它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最下具有重要意义。”然后,第三子标题处,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描述本末兼举的劝学世界——正是通这对劝学这一古老的作文题村的借用,宋代士大夫表达与宣讲着新的政治理念。

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必要的引申。宋代劝学文本就“文章体制”而言,形式多样,就其作文性质而进行的简单类分中,可以清晰地触及并把握其思想观点;在传播过程中,劝学文向民众广布着价值理念,构建着集体认同;作为一种古老的作文题材,士大夫在不断重复书写“劝学”中,彰显着政治理念上的变化,他们将建立秩序社会的理想具体落实在以“劝学”为名的社会运动中,不仅将场屋科业追求的“黄金屋”与含绍义理之源的“圣贤事”之间可能出现的抵特暂时搁置一边,而且采用折衷主义的态度,以“学之序”将两者统一起来,从而指引着“劝学”走出文人的吃语,成为真正的化俗之方,

我认为这样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合理的,其合理性之处在于。

其一,从整体上看,题目基本相符,结构完整,格式规范,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语言通顺流畅,内容丰富。论文撰写严肃认真,推理符合逻辑,结论和建议具有现实意义。体现了“问题意识”“文献意识”“方法意识”和“规范意识”。

其二,从注释上看,文献材料收集丰富详实,相关劝学文章引用量高达47条且做到了避开重复,虽然不是古今中外这样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但这是基于论文选题的限制,在中国两宋这样的时空定位的大前提下,基本涵盖了与之相关的主要文献,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归纳作用。体现了“必须明确具体,小题目写出大文章”(取熟避生、由小及大)的论文选题原则。

其三,从细节的研究范围选择上看,作为人文类学科论文确实以理论阐释为主,很少或着很难会用到SPSS、AMOS、MPLUS、SEM结构方程等数据分析软件,一般是经验的、系统的,但想要做到有效的、可信的、研究形式多样的就需要合理选取研究范围或者在自己的研究体系中运用一套便于理解或者总结归纳的“话语体系”。例如:本文旨……因此,非以“劝学”入题、事实上以劝学为内容的文本并不涵盖其中……以往研究中……却将劝学文从社会事实、社会需求与社会联系中分离出来。为便于从后一种角度对劝学文……这里,仅以劝学文的作文性质简单将之分为公务类劝学文与非公务类劝学文两种。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但就我看来,美中不足的是,“折衷主义”这一名词在此论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但作者一次都没标注释,或者详细讲解一下这一概念的相关信息。毕竟我们在大一阶段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课堂上学到的是“折中主义”,导致我这类读者在一开始阅读时就产生了是两个概念的误解。如果能像引出“学之序”这类概念一样推进就更不失为一篇理论阐释类论文的范例了。

(一审编辑:曾锦祥)

(二审编辑:刘平遥)

上一条:当局者与旁观者

下一条:青春逢盛世,我辈书新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