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采访·时刻

来源:作者:20级 何芊慧
时间:2023-04-03 23:00:33点击:

简朴的房间内,有一老两少。老人精神矍铄,花白的发,挺直的背,眼神中流露出向往的光芒,他偏着头,正在述说着。旁边侧耳倾听的,是一个脸颊微红的女孩。她手握着笔,飞速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什么,好似记录着她认为极其重要的东西。正对老人的,是另一个女孩,她的脸颊也微微红了半边,举着一台小小的摄像机,专注地盯着相机框,一动不动,微皱的眉暗示着她似乎在思考些什么。漂浮的空气都趋于凝固,在这一刻,只有老人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在房间中回响,好像在召唤着过去,引领着未来。

三个小时之前。

我简单地收拾好了自己的行装,准备前往目的地去采访廖教授,他是我们学校的一名退休的教育学教授。这次采访,我负责摄影,记录采访过程中“有意义的画面”。当我听到我的任务的时候,我很不解。对于什么是“有意义的画面”,我四处找人询问,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见解,这下,我更是一头雾水了。

“也许,就是采访的中间那一段时间吧...”抱着挥散不去的疑惑,我和同伴一起坐上了公交车。没有多少时间给我们闲谈,车很快就到了。

我下了车,提着摄像机,看着眼前好几个岔路口,不知所措。同伴和我面面相觑:我们都没有料到,先生住的不是传统的小区,而是旧时候的老房子,条条小路纵横交错,每一栋的指示牌都锈迹斑驳,充满了年代的味道。好在我们之前保存了先生的电话,我们紧张地打了过去,电话有人接,一个并不苍老的声音传了过来:“哦!是那些下午要来采访的同学吧!我是廖教授的儿子,来,这里有点难找,我来教你们怎么走。”

虽然有其他人的指示,在这个像桃花源一般年代久远的地方,我们还是绕了好一会的路才勉强看到一个身影在向我们招手。“累着了吧!不好意思,这个地方确实比较难找,我父亲爱安静,爱住这,真是麻烦你们了。”先生的儿子是个面善的人,他笑着领我们上楼,一路上跟我们聊着天儿:“我父亲身体可好啦!90岁了,要是说爬山的速度,年轻人都比不过他呀!”我们也笑着回应,汗珠此时顺着我们的脸颊落了下来。

到了楼上,房门是半掩着的,并没有关上。“我父亲听说你们要来,从早上就一直等着你们。”我吃了一惊,心里有什么地方被触动了一下,好似是一股暖流的涌入,好似是一阵清风的抚摸,疲惫是被席卷走了,留下的,是对采访的激动与兴奋。

我们进了门,把我们带来的礼物放在餐厅的桌子上,这时,客厅传来了苍老的声音:“你们好!”我们一齐看向客厅。站在那里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神采飞扬的老人,他穿得十分朴素,但朴实的打扮依旧掩饰不住他儒雅的气质——这就是廖教授了。

我们礼貌地回应了廖教授,说明了我们来采访的目的。先生笑着,直点头,弯腰拿起桌子上的糖果往我们这塞。“不用了不用了!谢谢老师!”“拿着拿着!你们和我的孙女一般大,孩子都爱吃这些的。”我一边慌张地接下了先生给的糖果,一边从包里拿出摄像机,准备在正式采访前调试一下。

采访是在慌乱之中开始的。

我和同伴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正式的采访,比较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一个在这里翻找之前准备的采访材料,一个在那里打电话和队长联系,场面一度很混乱。但先生一直耐心地等待着,没有催促,没有抱怨,他只是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

等到正式开始采访,这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个疑惑:“‘有意义的画面’到底是什么呢?”

“先生,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您可以先和我们谈谈您的工作经历吗?”

“噢哟,我94岁啦,参加工作有大半辈子啦!我搞教育的,一直是为国家输出人才,输出栋梁的,当过老师,当过校长,现在在当教授......”

采访渐渐深入,我一直认真地听着,只是手里的摄像机依旧不知道往哪里放,还是不明白拍摄究竟要拍什么。

渐渐地,先生情绪发生了转变,逐渐变得低落了起来。过往似乎像一幕幕的画面在他眼前不断闪现,抬起头,他的眼眶中泪光闪闪,哽咽着说:“我想起了之前打仗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啊,一个个都奔赴在前,他们好苦哇,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

我愣住了。眼前的老先生不再是之前那个温柔儒雅的教授,他是一名战争的经历者,历史的见证者,他回到了自己的过去,在这一刻,突然倾泻出他的内心积攒的感受。他的眼眶红了,嘴巴微微颤抖着,声音一句,又一句地,断断续续地继续叙说着他内心积淀的辛酸。

我好似看到的不是一个老人,而是一部历史,是一个时代,他在回忆过往的那些腥风血雨,那些困苦贫寒,那些峥嵘岁月,正是把那段历史搬到我们面前,作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代表,为他们发声,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时代发声。我逐渐红了眼眶,虽然无法真正进行感同身受,但我却还是触摸到了这种时代历史的沉重感。此时不可再说,不可多言,我们只需要尊重地,理解地,耐心地倾听,这不仅仅是一段采访,更是一段历史电影的重现,过往的声音也重新回归。

我打开了我的摄像机,举起它,调整好摄像头的位置,想要将这一幕定格在相框之中,这一刻,不再是一段简单的采访,而是时代的对话,是一个时代用自己身上的疤痕来坦诚地告诉下一个时代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需要记住什么,我们需要用这些疤痕留下的经验去改变什么。

“那些士兵一直冲锋在前,在前线,那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但他们就有那种精神往前冲,我晓得好多人为了我们,死在了战场上,他们是最伟大的人。”

“我是一名老党员,所以我一直都是有一种责任感在的,我就想为党做些事情,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事情。”

先生慢慢平息了自己的情绪,继续说着,但我们还没有平息,听着先生的讲述,也更加无法平息。

“你们啊,一定一定要成为优秀的党员,生活好,是社会好,社会好,你们就好,永远都不要忘记党对你们的关怀!”

先生手一上一下地在空中挥舞了起来,他十分激动,“你们都要牢记初心,不要忘记自己身上背负着为中国的发展事业奉献一份力量的使命啊!我们国家的未来需要你们!我们之前啊,都是这样一辈一辈走过来的,你们要坚持啊!”

此刻,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在发亮。它从先生坚定的眼神中迸射了出来,像一颗流星一样,愿意用自己的光亮去对抗无边的黑暗,它去到的所有地方都会被照亮,在留下属于这一个时代的痕迹之后,再汇入另一个时代。它是忠诚,是信念,是理想,是那个时代人才栋梁的精神支柱,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现在这个时代青年的希望。

先生在说着,我们都在听着——精神,也就这样在传递着。

“有意义的画面”,我以为,就是现在,这是两个时代的连接点,也是精神火炬的传递点。

“作为老师,一定是品德在先的,因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我们老师是一定要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的。”谈到自己的教育亲身经历,先生提到,自己作为校长的时候,十分注重德育,学校每周一的第一节课都是他的德育课,“没有人可以缺席的,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德须先行。我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基本要求,育人,首先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我看向坐在一旁微笑着的先生的儿子,想起他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走到这里来,想起他帮我们顺带提着礼物上楼,想起了那扇半掩着的门,我心里满是感动,对教育真正的意义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慢慢地,我们又逐渐谈到了他对于自己工作的理解,先生声音高亢了不少:“当初有外国人要和我们一起搞教育,他们坚持搞外国那一套,但我坚决不同意,我们一定要搞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但是他们不听,我能怎么办呢,我只能说有那种课就没我,后来只能辞职不干了。”他顿了顿,抿了抿嘴巴,突然盯着我们,缓缓道:“你们呀,未来要是发展成老师,一定要坚持搞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有信念,有理想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好哇!”“我希望,我希望你们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定,一定要坚持有温度的教育,成为国家有作为的人才,我相信你们都可以的!”他的眼神从回忆过往的那种惆怅转换为对未来的期望与坚定。

似乎是被先生话语中饱含的力量给震撼到了,我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作为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我们是有自己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素养的。但是,在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一心只做好一件事的专注力。

也许是时间会洗刷掉斑驳,历史会积蓄最有力的力量,属于上一代的先生并没有我们现实这一代的浮躁与功利,他忠心向党,热情满怀全给了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

起初,我们的眼神是慌乱的,因为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但是面对着先生,我们还是坚定地回应,我们明白,先生所说的话不是简单的鼓励,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力量的同时还饱含着对我们这一代的期望,对中国新时代未来的希望,而我们对他的回应,就是给予他最好的信心,让这样一位老当益壮的先生相信,我们这群青年依旧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此时此刻,先生想要把自己积淀的力量转交给我们,交给下一代青年,我们也鼓起勇气,用力地点了点头——“我们会尽力做到的!”

一个小时之后。

我坐在公交车上,不断翻看相机里拍摄下来的画面。一张张,飞速地在我眼前闪过,一幕幕,又渐渐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们一同前来,是想要寻找到有意义的画面:画面,被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了,而意义,我心中已有答案。

莎士比亚的《辛白林》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类是在这样的承前启后中继往开来。每一代只能选择面对自己的时代,直面时代的难题与窘境,坚定地拉着船舵往前走,他们心向着的,正是下一代充满希望、充满机遇、充满发展活力的“命该遇到的时代”。

我们都明白,正因为我们记录下了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声音,所以这一次采访的意义才如此非凡。我们在本子上所写下的来自那个时代的话语,一定不会只停留在一张纸上,而是会渗透到我们这一代的生活中,工作中,以及未来的奋斗中。我们相信,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也是力量的传递。

公交车窗外,风景都跟着往后跑着,一道日光穿了进来,渐渐地变得耀眼。此刻,一个女孩手里握着几枚糖果,和另一个女孩看向前方,似乎那里是她们的目的地。但不知为何,她们的眼神都充满了光芒,好似那里有她们的未来,那里是她们最最想奔赴的地方。

(一审编辑:唐湘茹)

(二审编辑:欧阳蔓)

上一条:生活中的灵与肉

下一条:春日随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