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生与死为邻

来源:作者:21级 喻瑾
时间:2022-12-05 11:10:11点击: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当我重新翻开那本黑色封面的《活着》时,余华先生的这一段序言直击我的心灵:[1]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我再次打开《活着》,去求索余华先生那暗藏在文字间隙中的生命哲学。

一、密集的死亡——苦难如影随形。

“有关死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我们早已耳濡目染,所以我们的阅读常常无需经过叙述铺垫,就可以直接抵达那里。”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叫福贵,可他的人生却没有如他的名字那般既福且贵——生命无疑是荒诞且充满戏剧性的。福贵活在密集的死亡氛围里,每次死亡都会带给读者巨大的心灵冲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平静如水的语气,以一个冷静旁观者的身份,以福贵老人自己的口吻,娓娓讲述他那跌宕起伏的悲惨一生,淡淡地勾勒出他生命中的点滴血泪。福贵本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家子弟,可他却在龙二设计的赌局了输光了家产。直到他那年迈的父亲将仅剩的家产换成铜钱,让他挑着去还债,自己却从村口的粪缸上跌落,撒手人寰。自此,福贵便开始了他那充斥着死亡的一生。可余华并没有单单只写死亡,反而像在跟福贵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命运给了他一点点美好、一点点希望,还未填满他那虚空的心,就将他推向更大的深渊:命运让福贵历经万难归乡,却无缘与母亲团聚;让光着脚丫的有庆跑了第一名,却将其抛入死亡的深渊;让凤霞嫁给了爱她的二喜,却又让凤霞在产房中离世;陪伴了他一生的家珍死于软骨病、勤劳能干的女婿二喜被两块水泥板夺去了生命、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因为吃豆子被噎死、一起幸存回来的战友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喘一口气、抽一次血、生一个孩子、嚼一碗豆子……命运似乎不愿意给予这个老人一点点可喘息的慰藉,这些微小的琐事与人物悲剧性的死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仿佛在被命运戏弄,挣扎着无从还手。接踵而来的死亡给了福贵一次次毁灭性打击,以一种极为残忍的方式揭示了活着的意义。[2]

二、顽强地活着——疼痛与希望并存。

“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初读《活着》,容易囿于其中因接连的死亡而形成的压抑的氛围;但再读《活着》,我们便能够于悲伤之外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的力量。这股盘桓在“生”和“死”之间的力量,为作品注入了一种新的解读。福贵的生命长河并没有因众人的接连离去和接二连三的死亡而愈走愈孤独。相反,疼痛永远不能击倒他——其中蕴藏着的对于生的力量也给了福贵顽强生活下去的勇气:福贵的母亲常常在安慰福贵时这么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当福贵去镇上给母亲买药被征兵带走时,支撑着他克服万难回到家乡的是母亲与家珍渴望的眼神;逃了七次却仍被抓了回来的壮丁老全的一番话:“……老子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给了福贵活着的勇气……面对死亡,后期的福贵也由之前的恐惧与绝望,转变成对于生的渴望:面对龙二被枪毙一事,福贵告诫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到最后,福贵买下那头待宰的老牛,使其免于死亡;就连那头被买下的老牛听到自己免于宰杀,连忙站起来,像是知道自己的幸运似的……这些都使读者从苦难和困境中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向生的力量,感受到余华对于苦难的独特书写,感受到痛苦与希望并存的力量[3]

三、活着的意义——向死而生。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读完《活着》,我才于福贵充斥着死亡的一生中发现活着的意义。换言之,向死而生。生命是最具有张力的存在,一如它是极痛与极美的结合。向死而生,如福贵一般,在命运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生存,只为活着本身这件事而活着,不关乎其他任何活着之外的事。福贵本是富家子弟,家财万贯,可当他将家产投入赌局挥霍一空,父母仍坚持为他还债的时候,他懂得了物质不是他活着的意义;当父母撒手人寰,离开人世之后,他明白了亲情并不是他活着的意义;当他的一双儿女因为均因生产被夺去生命的时候,他明白了儿女不是他活着的意义;当家珍死于软骨病,福贵平静地将其安葬,并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也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7],他明白了家珍也不是他活着的意义;当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春生自杀后,他明白了朋友同样不是他活着的意义……他只为自己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或许还没有经历过如福贵那样悲惨的人生,但当我们长大之后,等到我们也经历过人生的低谷、经历过了死亡之时,我们能否凭借着活着的力量克服苦难,微笑地面对生活,微笑着向死而生。

余华用一连串的死亡与美好的幻灭深刻地揭示了残忍的现实——人无法违抗命运的潮流,除了向前,只能向前,别无选择。[4]因为活着本身就展示的是一种当下正在活着的状态,是看透人世间的一切黑暗、冷漠与真相以后,依然能够为了活着而好好活着;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是在死亡的喘息中插上生的翅膀。[5]正如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写道的:“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和外孙,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6][7]这正是小说想要传达的主题。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一首生命的“牧歌”结束之后,过往的悲惨与温情,在这一刻也都绽放出了生命该有的力量与美丽。

《活着》中福贵的经历所体现出的“生” 与“死”的冲突和对立,让我们看到他在“生”与 “死”的冲突和对立下的挣扎和不屈,看到了在苦难和厄运中,求生力量的伟大和亲情、友情的可贵,揭示了活着的意义所在:“生与死为邻”——向死而生。

参考文献

[1]袁丁.以哭的方式笑——读余华长篇小说《活着》[J].语文建设,2017(08):46-47.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7.08.021

[2]金纯真.于死亡中探求活着的意义——我读余华《活着》[J].名作欣赏,2017(33):28-29

[3]田恩慧.于苦难中品温情,于忍耐中悟生命——试评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J].青年文学家,2022(08):102-104.

[4]王宁.余华《活着》关于人性苦难的剖析探究[J].今古文创,2020(37):8-9.

[5]张思桃.苦难与救赎: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存哲学[J].新纪实,2021(04):37-39.

[6]李燕燕.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J].三角洲,2022(05):189-191.

[7]余华. 活着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一审编辑:唐湘茹)

(二审编辑:欧阳蔓)

上一条:拾一段旧时回忆,看一段人间风景

下一条:这个人明天回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