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来源:作者:19级 唐佳地
时间:2022-06-03 16:15:18点击:


所谓群体,不过是按照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的个体共同体。处于群体之中的个体,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兴奋、激进且狂热,让他能够抛掉责任感,无所顾忌、肆无忌惮地抒发内心的欲望,且不用担心受到制裁。群体性的感情和行为所带来的集体狂欢,会像瘟疫一般,在尚未绝对凝合的个体中迅速传染、泛滥,所有的口号、手势、行动在群体性行为发生时,都会被赋予英雄主义色彩,神圣且不可撼动,以至于足以使个体在头脑混乱的情况下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在集体主义的激烈氛围中,有意识人格逐渐消失,群体更易于接受暗示,且失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犹如一个被操纵的提线木偶,不考虑后果的抱团行动,必然会导致失态,从而爆发群体性事件。庞勒在《乌合之众》中呈现出来的这种群体无意识与群众的狂热将丧失了自我意识的群体的失态描述的淋漓尽致。这本百年前的著作即使是放在今天我们也会找到许多惊人的一致之处,所以有人把庞勒称作“社会心理学的预言家”,《乌合之众》也被奉为伟大的著作直到今天也有深刻的影响力。

不过从一开始这本著作就引起了无数的争议,有人觉得这是对于群体过度的不合理的贬低。实际上“乌合之众”这样的译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其实这可以说是翻译的偏差,书的原名是《The Crowed》,也就是单纯的“群体”的意思。读完全书之后其实庞勒自己也对自己的论述范围做出了界定,在他看来类似于学校、军队这样高度组织化和秩序化的人群中群体的概念不存在,因此也不具备这些特点,由此看来庞勒想说的“Crowed”更多指的是当一群人有了心里的一致性,一样的的心里诉求就形成了的团体。可是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乌合之众》虽然是一本放在今天也会给人带来震撼的伟大作品,其中也揭示了群体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事实,可是无论是现在不适合时代的问题还是书本身存在的谬误,这本被捧上神坛的书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更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书中总结了群体的以下特点:智力衰退、判断力下降;所受到的约束被削弱;道德丧失,行为准则不在意道德而是以情绪作为导向;极易受到暗示,特别容易接受别人暗示的观点;行动力超强,被暗示后马上产生相应的情感,然后立马将情感转化为行动;受情感驱动,理性的压制作用缺失;习惯于被领导;情绪的快速传播,一种情绪很容易在暗示、模仿和传染的过程中大范围进行传播。此外,领袖影响群体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即断言和威望,整个过程可以视作断言-渲染-重复的流程。此外,还强调了群体心理在整个社会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群体心理及其变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只有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才会存在从一而终的性格。一切精神结构当中蕴含着无限可能,一旦环境突变,这种性格就会暴露出来。这也就是群体中的每个人的思想感情趋于一致,但这样形成的集体心理短暂易变的原因。放在当下这样的理论最容易给我们直观感受的适用案例就是当今网络上舆论的现状,所谓的“权威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之下这样所谓的“权威”越来越容易出现的时候,一篇稍微有文字技巧的推送或者某篇隐藏了诸多公关手段的声明都可以在群体中引起巨大的反应甚至是激烈的狂热暴动。某些人的确会轻易发表激昂又不负责任的言论,又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样的人的名字很多叫做“键盘侠”,而他们经常抱团出现并以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沾沾自喜,而往往脱离网络环境和匿名的庇护后,他们或许又是看起来乖巧温顺的“好公民”。这也很好的反映了庞勒所提到的个体群聚时,群体的匿名性会使得个体的责任感缺席,个体会变得敢于放纵自己的本能;群体的传染性可以决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也决定了它们的倾向;群体的暗示性决定了个体在群聚状态下表现得与独处状态截然相反。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很多人可能会否认自己在群体中个性会受到抹杀,或是认为自己可以充分掌控自己的自我意识,这恰恰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潜意识的可怕之处。庞勒在全书中强调的重点就是群体无意识,而这些作用的产生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还是谈杨舒平事件,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环球时报官微没有在博文中强调“甜美的空气”而是直接写为“中国留学生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视频”的话,人们还会有这样的反应吗?诚然很多人对于这个事件做出了理性的分析,但是很多分析的第一步都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将空气和自由民主这样的关键词作为了这篇演讲的重点,一些理智客观的言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处在了这种群体的被引导之中。这也是我认为庞勒非常值得被称颂的地方,他本人也不可避免的是社会中某个或多个群体的一员,但是即使身在庐山中他也能清醒的看见一切的外在作用机制并概括出这样的群体特征,而且是在百年前的社会之下就提出了如此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不可不谓伟大。

不过,这本书本身的局限也需要我们正视。首先我不承认这本书能够被划入“学术性著作”的范畴,它最多可以被称为是“庞勒本人伟大的思想”。这本书的论证方法其实很多也是庞勒自己所说的领导者的断言,然后用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渲染,有一些结论并没有定性的支持,论证更多的是作者的日常观察和推测,而这些个人经验甚至是个体偏见作为论据显然是不合格的。此外,如果要做为研究学术成果,本书的数据支持不但凤毛麟角而且存在一些谬误,举例说,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勒庞引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教育普及程度与犯罪率的正相关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谬误(辩论中也经常出现),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犯罪率的关系性质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A增长了,B同时也增长了,A和B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相关关系,也可以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偶然而已。此外,作品中也存在对性别的偏见。如“产生这种误会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虽然在勒庞之前的时代,女性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在家庭生活中也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主见容易盲从的情况或许真的会比较多一些,但勒庞不加分析简单地在自己的论述中把性别当作原因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另外存在对民族的偏见。在勒庞看来,拉丁民族是比较荒唐愚昧的。一个民族的传统的确对人的影响很大,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在基因里的。同时,虽然我承认人类在群体中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群体的影响,但是庞勒这种人意识被集体意识占据,集体理性水平降到很低的水平这种充满的价值判断意味的观点多少会有失偏颇,因为他事实上没能具体结合社会情景,同时也忽略了个体间的巨大差异,在我看见的事实中,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念、学识、眼界等不同,都会影响个人的认知,从而有不一样的观点。话说的难听一点,庞勒这种人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成傻子只会受人控制的论断显然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同声音和思想碰撞、政府强行教化的效果越来越少的时代里不攻自破。

关于乌合之众的论述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不要成为群体中愚蠢的个体之一。要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是一定的,同时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也应该是多方的,不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反而助长了单一而偏执的偏见,另外也要用于坚持自己的思想,不被主流思想牵制,并对大众传媒保持警惕的态度,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拒绝满是情绪发泄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言论。不过,不做愚蠢之人不代表要与世界为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不执着于追求特立独行,在自己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独立思考。

一审编辑:何佳旋)

(二审编辑:刘小玉)


上一条:在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向光而生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下一条:体验图书馆的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