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文学遗产》论文阅读笔记

来源:作者:19级 刘小玉
时间:2021-08-12 20:52:10点击:

所读论文名称:清代灾难事件的诗体叙事

作者:罗时进

出版信息:2021年第1期

《清代灾难事件的诗体叙事》的研究对象是清代诗人创作的以描写灾难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灾难自人类诞生后就一直与人类相伴,对人类的许多方面都有所影响,文学史也不例外。基于清朝的自然灾难较历代为重,清代诗人的灾难书写数量较多,针对这种特殊的诗体叙事,作者意欲探讨一个文学社会学问题:面对灾难事件,诗人有何作为?

灾难性书写本身带有纪实属性,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为中心主旨。作者认为,文明进程与灾难同行,诗人的使命就是以诗歌承载历史事件,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诗体叙事的最终作用即表露一种“拯救情怀”,而灾难是一种集体创伤记忆,诗歌的社会功能就是通过反省、批判达到拯救的效果,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事件再次重演而造成严重后果。一言以蔽之,作者的主要论点是:在灾难面前,诗人以仁厚的道德情感凝聚社会意志和力量,思考生命价值,激发人文情怀,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践行诗人的使命。

作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从诗歌创作主体——诗人本身出发,说明诗人与灾难的利害关系虽然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但都具有鲜明的“在场性”,诗人是灾难的在场者,这里的“场”代表着事件。作者列举了清代的各种自然灾害的事实来说明文学具有现实性,本质上是社会现实的结晶。那么诗人如何表现现实事件呢——即由于灾难频繁,事件写作变为日常写作。由于诗人介入度高,出现了各种专题性文本汇集,这是灾难进入诗学领域的显著标志。诗歌在此也发挥感兴记录与教化作用,出现赈恤诗集,作者列举了相关诗集,摘录了部分原文。所以,第一点主要是说明清代诗人对于灾难的书写较为常见,表现出诗人对现实怀有深切的关注。

着眼于诗歌本身,说明自然灾难诗歌的非虚构性叙事特征。作者将非虚构事件叙事归纳为纪实性,惊怖性和公共性这三个主要特征,接着分别谈论了这三个特征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纪实性:灾难性诗歌是一种还原现场的诗体报告,有真实性,可信度高(对于非亲历性写作是否具有纪实性这个问题作者尚存疑)。其次是惊怖性:这是灾难性事件本身具有的特点,加强了事件文学的社会价值与悲剧质感。最后是公共性:灾难是公共事件,参与度高,关注度高,需要有传播性才能发挥社会作用。同时,诗歌流行能够使人们加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度。

说明灾难性诗歌叙事的终极作用:其中包含了一种“拯救情怀”。表现诗人浓烈的悲悯情怀是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人在诗歌中所持有的态度有所不同,分为两派,一派对于道德伦理的破坏抱着理解同情的态度;另一个是理性、哲学地进行反思和批判(对此作者进行了补充说明,对腐败现象予以批判。)作者在此揭示了诗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阐释文学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诗人在面对灾难事件时,能够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作者就是从诗歌创作主体、诗歌本身以及社会作用层层递进揭露灾难性诗歌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最终说明诗人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可以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发挥文学所应承担的社会功能。

私以为作者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合理的。灾难性时间总是无法预料的,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然而数次灾难过后,它们不应该轻易地被遗忘,而是应该被记录下来,予后世以借鉴,总结经验教训,痛定思痛。而文学的重要性恰恰在于此,那么在这个时候,诗人就需要来承担这份重大的使命了。不过,作者认为“灾难性诗歌多为感事而兴,缺乏精心构思,艺术性有所欠缺”,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有些欠妥。灾难性诗歌的纪实性相对较强,其本身就是为了记载历史事实,太多的艺术主观性反而会损坏真实性,造成理解上的偏误。诗人在目睹灾难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时感事而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如果再加以精心构思,可能还会造成情感上的“失真”。


上一条:小楫轻舟,梦入清真词——《周邦彦词选》读书笔记

下一条:童心与童谣——顾城与金子美玲诗歌对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