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一霎清明雨

来源:作者:20级朱怡
时间:2021-05-07 20:40:52点击:

三拜九叩,谨终追远,一袭绢衣素袍,似乎在无声等待万物的萧条。

木柴擦碰,火星迸溅,阳间一抹盈盈烛火,似乎可以召唤阴间故去的亡灵。

沧桑往复,变幻莫穷,久久被压抑的哀愁,似乎唯有在清明才能得到宣发与倾泻。

中国传统清明文化,渗透着无尽的忧愁,寄寓着人生的感慨,无可奈何,凄情楚楚,斯人已逝,余香尤咽。三月节,宛如一枕清霜,静静宣誓一场灵魂与肉体的博弈,悠悠回旋一舞至狂与同悲的交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明的哀伤,镌入骨子里,连黄土都为之悲鸣。生死的轮回往复,宇宙的苍穹变幻,都让中国人对墓葬的设置布局极为重视,故而形成以石柱墓为主的墓制方式,形成以宗庙文化为核心的陵墓建筑,形成以精神祭奠为韵致的墓葬文化。家属或逝者,不想让孤独的亡灵受俗世的熏染,因而总在墓葬的装饰里铺垫寂静的华章。十二生肖的布局于肃静里显尊贵,穹顶上方的星宿于太清中孕育长生,天人祥瑞图案于缄默之处流动人伦观念,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及远而论之,这些墓葬的布置都颇有精神意蕴的升华。它们在无形的装饰布置里,蕴意天道相和的理念,象征灵魂互补的意趣,完美照应汉代以来的魂魄二元观。魂是精神和智慧,魄是肉体和凡尘,魂归旷野,魄驻人间,生死轮回,万物归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死亡是肉体与精神达到高度统一的阶段,墓葬是肉体与灵魂形式的告别!

祭祀扫墓,慎终追远,人生一醉,飘逸九泉,绝处的悲伤渗透清明的寂寥,与扫墓人那深深的一叹遥相呼应。从《礼记》开始,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宗庙、社稷之祀,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论堂前堂后,不管山川异域,世间一切虔诚的国民,都在那一刻紧紧抓住转瞬即逝的飘零,与故去的人展开一场来自灵魂深处的交融。跨越时间的维度,从今再论清明,摘去了繁文缛节,却又独增一抹素色,或是对烈士的祭奠,许是对先祖的崇拜,插戴柳枝,陵园独默,今人彷徨在前人的墓碑前,细细咀嚼前人精神悠远的纵深,借以表达无限的缅怀与敬意。好一场悲壮的情感告别!墓前人在悲鸣,墓后人在啜泣,隔着一杯黄土,掬着一声唏嘘,咏叹着千家万户的地久天长·····

测测清寒,杏花微红,饮一酌清明的酒,采撷对生命的自珍与爱怜。死,其实是生命的延续,是精神的保留与高级形态展现。经历死亡,能够激发人们对对蓬勃生机的向往,能够唤醒世间万物的悲悯与同情。试想,倘若易安太白如今犹在,世人何以对他们精神意蕴的实现审美升华?如果中华朝代没有盛久必衰的更替,民族的历史怎能不断对过往反刍蓄势?纵然万物生生不息,可何尝不是死亡与湮灭带来了人们创作的灵感?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死亡之处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宿,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死亡是极致的哀伤,是寂寞的苍凉,但苍凉背后是对于未来的无限畅想,展现出生命力的蓬勃雀跃,顿挫益显,先抑后扬,纵使人间艰辛苦楚,却依旧能够欣赏万物的风卷云舒,生命的真谛由此领悟,人间万象集聚彰显!爱这薄情的世界,爱这苍白的生命!爱这多情的自己!又是一场与万事万物的真情告白!噫吁嚱!兹言甚善!

半江烟火,微雨落花独鸣,

两行春燕,泪痕斑斑自啜

这是一曲自怜的哀鸣,饱含人间眷恋,旖旎无限醇甘······


上一条:陈年旧事

下一条:焦虑的现代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