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文学 >> 散文 >> 正文

绝望与希望中的鲁迅

来源:作者:18级许梦瑶
时间:2020-08-31 22:35:34点击: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他紧蹙的浓黑双眉,想起“战士、革命家、民族魂”这样的字眼。而我眼中的鲁迅,那个在百草园泥墙根下嬉戏的小男孩在新旧交替的年代一步一步成为了“扛起民族脊梁的”的鲁迅先生,是在悲叹中感知温情,在愤怒中毅然奋起,在绝望中苦苦寻觅希望。

而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他原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满腹才华的风流文人,不必在彷徨中苦苦呐喊。鲁迅在社戏中回忆起了看戏的场景:“我”与伙伴划着白篷的航船,在夹在水气中扑面而来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中,在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下,掠过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连山,眼巴巴熬到天明等着老旦唱完,就着从六公公处偷来的豆子,欢喜地回了平桥。这样平淡如水,朦胧如诗的文字并不输于以散文扬名的周作人。这样的文意比之《狂人日记》等文中的字字沥血无疑更为容易着笔,可他做不到周作人笔端的平静,忘不掉内心翻涌的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波澜。而这些与鲁迅的生平是分不开的。

鲁迅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旧时家庭,而家道中落的辛酸诸君比之曹雪芹便可感知一二。后父亲又重病,鲁迅在少年时便要“几乎是每天,出入质铺和药店,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在污蔑里接了钱,再回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旧病的父亲买药。”在家庭的庇护之墙轰然倒塌后,这个社会的全貌便一览无遗了。族内的忙着分家产,无关的急于看热闹,少年鲁迅,冷暖自知。这样的经历也使得鲁迅更为敏感而犀利,笔锋也更为凛冽。

后鲁迅奔赴日本学医,据此写下过《藤野先生》。同时代的郁达夫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并写下了《沉沦》。二者都描写了异乡求学的孤独和作为中国留学生所受的社会歧视和种族歧视。但不同于郁达夫在《沉沦》奔涌的个人个性之解放,鲁迅则是初步感知到了更深的、国民整体的悲哀,在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之上,便不是自己能力了。”的环境下,头顶“富士山”的留学生们竟也奴性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对外不加以任何批驳反抗,而目睹影片里自己的同胞被枪毙时竟是哈哈大笑,对内冷漠麻木,令人心寒。

而当弃医从文的鲁迅归国时,脚下的这片土壤给了他更直接而深刻的感受。社会在混乱中前路迷惘,人们却在不变中故步自封。“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暗里不知,身热头痛。”革命搞得面子上轰轰烈烈,里子里的民主却被旧官僚窃取成了一纸空文。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对社会的变化却显得“漠不关心”,有些被封建观念牢牢困住成为了牺牲品,像祥林嫂,像开口便叫“我”老爷的闰土;有些则是如四铭般伪善的封建卫道士固守旧习俗,更多的却是阿Q似的“怯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自大又自轻,国民的劣根性一览无遗。

正如“这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奇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读至于此,我却以为无所谓对不对得起了,因为他就是最为清醒的受“临终的苦楚的。”狂人日记中他批判这个“吃人”的世界,却又叩问自己“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几片肉。”这清醒的人儿啊,也在审视着自己!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屋子的希望”

既说鲁迅是清醒着的感知这莫大的悲哀,这所谓希望的“几个人”鲁迅或许未尝将自己认作是“有希望”的人,但确实是做了“先锋者”,真正的有着希望的主力军应是广大青年的。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上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看起来不苟言笑十分严肃的鲁迅对青年人是十分关心的,他多次在《新青年》上发表刊物鼓舞青年人,为青年人修改稿件,支持他们创建刊物成立社团。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便对当局表达了直接而强烈的批判,表明了对进步青年学生的深切爱护。而萧红更是在对鲁迅的回忆录中真切回忆了鲁迅对她的照顾。

但青年人有时也让鲁迅感受到了深深的失望。他所教授的学生有些竟成为了反动派的走狗,心里仍然想着“升官发财”。

可“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便好。

希望也好,绝望也罢,无论鲁迅相信着什么,他始终是一个战士,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不同于周作人散文中“淡”的冷漠与逃避,鲁迅是一阵热风,希望与绝望之中始终是燃烧着的炬火。

(一审编辑:刘雅萍)

(二审编辑:周润佳)

上一条:噩梦

下一条:一草一温情,一木一真心——读《人间草木》有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