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人情冷暖的背后

来源:原创作者:
时间:2011-09-06 21:30:00点击:

一百多年前,巴尔扎克发表了一系列作品,集结为《人间喜剧》,就此全面生动而又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他也因此荣膺19世纪法国乃至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家。

现实主义作品总是十分吸引读者,无论时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总能管中窥豹,探知文学中所描绘的世界的真实模样,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探究历史的演变进程,沿着文学之路开启现实之旅。

高老头的故事脍炙人口。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欲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卖掉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分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甚至“杀人放火”。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培养下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多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才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的大门,在伏盖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开始他还可以每星期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再后来他就连女儿家的门都进不去了。

人间至爱的亲情,何以沦落到被赤裸裸的金钱权利架空的地步?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封建宗法观念束缚下的商业资产者的影子,他是值得批判的,即便他宗法式的父爱让我们感到可笑,其中的悲剧色彩却让人难以忽视。无论在哪个阶级社会、哪个社会阶层里,父爱这个词前不应该有任何带有褒贬色彩的词汇,纵然他的这份情感在那个可恶的社会里不合时宜了,纵然他的悲剧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新旧两个时代的人在思想感情和人生目的上的巨大差异,但是父爱仍然是值得颂扬的,即使他平日里在商场中有再多的不是,父爱仍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高老头》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显然,这不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惨剧,是用“灰黑的色彩和沉闷的网所的描写”的人间惨剧。当我思考它为什么会被冠上“喜剧”这个名头的时候,不仅想到了巴尔扎克那饱经磨难的、粗犷的、近乎嘲讽者的姿态。他说:“惨剧这个字眼被近来多愁善感,颂赞痛苦的文学用得那么滥,那么歪曲,以致无人相信了。”所以,他选择用一个黑色幽默的方式把这个不能用轻松口吻去讲的故事讲述给麻木不仁的听众们。

现在,我们看待高老头少了一些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念,对这样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有了更多的同情和感动。在一个商品社会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对传统观念中糟粕的固执保留极容易使现代社会中出现许许多多的“高老头”;社会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出现了疏忽,也极易使下一代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在下一代的集体无意识里,“高老头的女儿们”也许处处可见。现实主义作品如《高老头》就像一面镜子,在概叹过往的时候也让我们反省自我。

上一条:广州小记

下一条:高考后的日子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