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一个中文人的觉醒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何纯洁
时间:2017-02-26 21:45:09点击:

        一直以来,我的阅读方式都很简单粗暴,选择阅读书籍的唯一标准从来都是“我看得下去”。我自我标榜这样的阅读方式才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要逼自己生生啃下不能理解的文字。尽管我从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也不见得能就我很喜欢的某本书大谈特谈写作背景、主线主题等如此云云,但我从这样的阅读方式获得了一种快感,并自诩这是真正享受文字的方式。

    在上了这学期的第一堂现代文学之前,我都是这么想的。

    我很享受龚老师上的现代文学史,听她把我过去十八年脑海里散乱的一个个文化碎片串联起来,听她用一件件名人轶事让我心里那一个个远的像来自天边的文人以一种更清晰的形象展现在我面前,听她讲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王统照、叶绍钧…听她讲废名的《桥》、郭沫若的《女神》、卞之琳的山山水水、沈从文的长河…听她讲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湖畔诗社、新月社、未名社、沉钟社……听她讲文豪们之间的惺惺相惜甚至是是非非。

    她会布置阅读任务给我们,但大概是大学老师特有的一种个性,就算我们没有及时完成,她也不会生气,只是惋惜我们无法更好地领悟经由阅读才能有的体会。而我们完成了,她也不见得会很开心,本来读书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

    我很钦佩她,从一个人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所读过的书。所以到后来,我也渐渐习惯她在课上侃侃而谈到某一本书时,问的那一句“你们这也没看过啊?”在上她的课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看过较多书的人,而现在我一直有一种惶恐和焦躁,对于在每一堂课后她为我拉长的书单忧心忡忡。

    她重点讲了鲁迅,也布置了相应的阅读任务。虽然我也信奉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文豪、是个心有家国天下的伟人,但对于他所控诉的那个时代,我所知的不过教科书告诉我的九牛一毛,并不能全然地感同身受。当我还未修炼到足够看出他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读他的文字于我而言就成了一种负担。

    一整个寒假,我有大把的时间,但没有完成她布置的有关于鲁迅的阅读作业。

    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回到学校的那两天,莫名地陷入了一种想家的桎梏中,情绪很低落。一个人戴上耳机听歌,不想用任何通讯工具,手头边只有《野草》就自然而然地看了起来。或许是因为一个人低落的时候,心境也会随着宁静。又或许如课上龚老师说的,《野草》是一部适合一个人孤独地阅读的书。我第一次读鲁迅的书有了共鸣。

    经由阅读以后,听龚老师的课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原本以为《野草》只是一纸绝望,才发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点其实是反抗绝望的体现。这才是经典的真谛,文字背后的那个时代会远去,而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感情和思想却是永恒的。

    我开始反思我过往近二十年的阅读方式,而今身份已经转变,过去阅读只是我的课余爱好,但现在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的专业,我是一个……中文人?

    对,我是一个中文人。我读小说和以前应该是不一样的,应该要有专业的精神和责任。以前我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说随意地阅读,哪怕是没有营养的言情,但在未来更多的时候,要阅读和研究大量自己并不喜欢的作品,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精神。

    记得上学期认识了一位文院的学姐,她对我说过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你喜欢吗?我也不喜欢,但是我们一定要读它。作为一个中文系的人,你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像别人消遣般那样只读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一个文学的研究者,我们有自己的责任和道义。”你不喜欢的作品,你也要读它,甚至你要研究,为什么这么无聊的作品也会被写出来?为什么我这么讨厌的作品当时会被那么多人迎合和追捧?这些作品,对于一个时代,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里,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就是我觉醒的责任和专业精神。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事情要做的,儒家给我们的定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凭兴趣读书的中文系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因为只凭兴趣会错过很多好的文学作品,遑论深层次的体验。兴趣和信仰是不能同时被讨论的。文学作品是我们进入这个时代的一个中介,文学自身的层面,文学或者文学本身就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个部分。

    更何况我们尚未到强迫自己看文革文学的时刻,一切从自己原本觉得乏味的经典开始吧。

        与所有中文人,共勉。

(一审责任编辑: 向芬)

(二审责任编辑:赵倩)

上一条:城市的脉搏

下一条:酉水人家 ——之传统思想文化孕育的人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