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制心一处,巉岩何惧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5级 罗婷
时间:2017-04-28 21:00:42点击:

    《论语·述而》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初读之不免惊讶,他在齐国欣赏音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了,真正专心欣赏音乐竟然可以达到这种境界。汗颜之余,我渐渐懂得了专注的力量。我想,向日葵也该是个专注者,它的眼里只有太阳,即便触摸不到太阳,也要保持向上的姿态。而我们较之向日葵又如何呢?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论语》给出的答案。其意为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反观我们的现状,有多少人在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又有多少人是在浑噩度日、虚掷青春呢?心若没有专注的方向,四处漂泊,那么人生的长短也失去了意义。若能洗尽铅华,告别浮花浪蕊,做一个心无旁骛的学习探索者,便无人能阻挡你前进的步伐。

    托马斯·爱迪生是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即便耳朵已经听不见声音了,他依旧没有放弃发明留声机的梦想。失聪又如何?照样难挡他对留声机的执着。他用牙齿咬住留声机盒子的边缘,依靠头盖骨的振动来获取声音的感觉,为梦想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专注是力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可以洗濯锈蚀的文明,镀亮荒远的历史,为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心的方向不在四方,只在一处。将心分散到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中又只是学习一些皮毛,自然感受不到心的力量。若能专心于一处,它将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譬如学习,心无旁骛者总是走在漫不经心者之前,他们留给漫不经心者的背影还会愈来愈远,直到消失在漫不经心者的眼中。恍悟的漫不经心者连努力追寻的方向都已失去,这便是心的差距。这便是盖心于一是,而不及乎他吧。

    诚然,心无旁骛要求我们心无杂念地求索探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孤立地学习。切、磋、琢、磨亦是求知问学的良方,对待学习、对待君子就像加工骨玉器一样,要切、磋、琢、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切磋”引申为形容人与人之间在道德学术等各个方面相互研讨勉励,“琢磨”则多做思考、钻研意。我们不能只是做个邮差——原封不动的传递知识,我们应该要对所学知识做深入的研讨,就像品一道美食一样,细嚼慢咽方能知其与众不同的滋味。如此步步探究,相互讨教,定能在漫漫求索路上启迪智慧,收获新知。

    善念吸引善念,阳光辐射阳光。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热忱,尤其是该主题讲座或是班会刚刚结束时。因为感受到了心无旁骛的力量,察觉到了自己的潜能,不少人都跃跃欲试做个心无旁骛的求学者。然而,过了几天之后真正坚持着践行的人还剩下多少?何况求学是一生的事业呢?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任何事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是热情饱满,好像什么困难都不足为惧,开始总是令人兴奋和喜悦的。然而,久而久之,开始的那种兴奋被枯燥的努力击败了,人们渐渐对该事失去了热情和为之奋斗、坚持的力量,于是很少有人能坚持走到最后。我知道,一件事无论是简单还是困难,在你决定开始时都是壮志满怀的。尔后,简单的事人们开始埋怨它的枯燥乏味,困难的事人们不怨花费精力去探求。最后,坚持下来的所剩无几,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要远远少于失败的人了。不要嫉妒甚至恶意中伤那些成功的人,它们的成功并非偶然,曾经你也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不过,你没能善始善终罢了。

    的确,求知问学的道路布满荆棘,但亦不需沦为恐惧的囚犯忧心怔忡。善待每一个日出的开始,绝不辜负每一个春天。心无旁骛的求学并非易事,但只要脚踏实地,相信终能水到渠成。

    一份伟大的事业,一个精彩的人生,在成形之前,起初只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叫做“开始”,然后种子被风吹来吹去,倘若它最后落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而自己也愿意深深扎根,从此不离不弃,那么泥土便会倾其所有去供养种子。种子会萌芽,生长,最后破岩而出,成长为参天大树,世世代代坚守脚下的土地。求学之路亦如是。

    天然璞玉,需时光雕琢;锦绣前程,需专注打磨。

上一条:求知需“痴”

下一条:心无旁骛以致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