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退还莲迳返逍遥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何纯洁
时间:2017-04-18 21:45:46点击:

    “退还莲迳返逍遥”本是《济公全传》中对“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所做的回应,大意是不如远避迷途、出家修行来的逍遥自在。但在周庆元教授别出心裁的讲解下,这成了一位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书生的夙愿。倘若以迷宫来理解“莲迳”二字,那初上大学的我,岂不是恰好需要有人引我出这迷宫,获得开阔的心境和一苇以航于这生之逆旅的勇气?

    在大学过往数十二载的应试教育下,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我确实会跟随主流大军去关注升学,关注分数。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喘不过气,所以在很多时候不免会功利主义地想:“这个东西会考试吗?不考我就不学了!这个东西有用吗?没用我还听它干什么?”在那十二年里,很多人都心无旁骛地向名校拼命努力,但讽刺的是,真正纯粹地求知问学的人却很少很少。

    这种功利性思维如影随形地被带入大学,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蔡元培先生就职北大校长时的演说的涵义:“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我们甚至还算不上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顶多算是利己主义者。大学不再只看重你的学习成绩,还看重你的社会实践。初入大学每个下寝宣传社团组织比赛活动的前辈都会说这有综测分可以加,很少有人诚诚恳恳地单纯介绍一些分数以外的吸引点。我也很功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面试,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忙碌的意义,没有心思静下来看哪怕一页书……而现在回想起周庆元教授关于对联鉴赏与创作讲座的那几个小时内,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内心是安宁的,我还清楚地记得他讲了几类对联、举了几个例子。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位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学者形象。

    他带着读书人特有的谦恭,又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因为担心自己的普通话受方言口音影响表达不清,就将所有的内容制成PPT。他侃侃而谈对联鉴赏,幽默风趣的讲解让现场气氛活跃。我不知该如何描述这种感觉,但我在文学院的生活就像被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人间烟火,我们受繁琐所桎梏,像机器上了发条一样完成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谈淘宝谈追星谈生活的琐屑;而另一个世界里是周庆元教授、还有我各位潜心于研究的、除了上课之外难以打个照面的老师们,他们自成一个世界,在我达不到的高度里心无旁骛地做学问。仅仅在他们的讲座和课堂,我们就得以窥探冰山一角。因而他们的讲堂,在我看来竟也有一种普度众生的意味在里头……他们有各自所研究的方向,如周庆元教授一般,讲解对联的时候常常会分享自己对联创作灵感的来源,或者是各种各样文人惺惺相惜的故事,在那个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他游刃有余。

    他说:“关于平仄对仗,关于对联的张贴顺序,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们应该去掌握这些常识。”在这个存在“文学无用”的狭隘观念的时代,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地也认为自己没用,而应以自己是文学人而荣,并去做一些对得起自己专业的学习研究。有人说大学四年后,理科生会的工作文科生无法代替,而文科生会的工作谁都可以做,而这就是一种悖论。倘若这四年心无旁骛地潜心修行,我相信我们身上自会有无可替代的气质。

    归宗言之,这个讲座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了解了多少有关对联的常识,更重要的是我领略了一种我本身所没有的文人品性。这让我反思我究竟想在大学里遇见一个怎样的自己,并且心无旁骛地为之努力付出。就如《易经》中讲到过的事物发展六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潜龙勿用”,我们处于人生中的这个时期,所以需要沉潜的力量,耐住寂寞,守稳初心,哪怕于世沧海一粟,也不论此身轻重,踽踽前行,不知始终。

    毕竟,大学四年如白驹过隙,而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亲见高山景行的诸位师长和讲堂上各种终生难忘的情景和片段,都是一期一会,再难重来。

(一审责任编辑:李欣桐)

(二审责任编辑:董琪)

上一条:鸵鸟姑娘

下一条:慢慢长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