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寒门也能出贵子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5级 谭丁
时间:2017-09-14 17:54:14点击:

  前段时间,和一位熟悉的学姐聊天,内容海阔天空,从考试到专业,从考研到工作。学姐谈到自己淡出校园生活、开始接触社会的感受时,突然提到了“寒门”这个词。

  “小谭谭,你家应该不算寒门吧。”她冷不丁地带着玩笑的口吻问道。

  我愣了一下,反问道:“学姐,你说的寒门指什么呢?”

  “我的意思是,如果有资源的话,可以狠狠用哦。不然,这个社会还是有些难混的。”她有些感慨的说。

  学姐也许是感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和独自打拼的焦虑,但一向乐观奋进、坚信艰苦努力必有成效的她说出这番话还是让我有些错愕。

  “来,给你推荐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我看了还是挺有感触的。”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心一紧,我略微猜到了文章所传达的观点和理念。文章叙述了一位在银行工作了10年的HR,接待了一群实习生,然后密切观察他们成长的轨迹和发展现状的故事。

  这篇文章很实在,实在得让许多人对自己的前途和生活产生疑虑,逼迫他们去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这篇文章很悲观,悲观得让你心浮气躁,逼迫你浸泡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与恐惧中;这篇文章很残酷,残酷得让许多“寒门”子弟心寒,逼迫他们质问自己的努力与拼搏有何用;这篇文章很负能量,负能量得让人忘却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找不到内心的光明和指引。

  因此,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完这篇文章后都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和深入骨髓的沉重,甚至还透着一丝感同身受的凉意,淋漓着挥之不去的残酷劲儿。就像我的这位学姐,半开玩笑的跟我说,她前几天看过一句话:“理想,其实是一种邪教,教人去相信幻想的东西。”

  我相信,这篇文章引起了她的共鸣,当然也给了她具体的代入感。学姐来自农村,她的家境具体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但大体不算太好,也许就接近于文章中所说的“寒门”吧。

  许多人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心有余悸,有种自觉对号入座的冲动。要么思忖着自己算不算文章中所说的寒门,要么反复掂量自己的成长经历,要么不由自主地将文章的故事搬到现实中比对,亦或突然想到身边的某个和文章故事主角相似的人。不得不说,这个话题成功煽动起了人们的情绪,让人们一致性地口诛笔伐社会阶层固化、阶级流动性接近枯竭的不争现实,或嬉笑怒骂,或自我嘲讽,再垂头说着些丧气话,然后不约而同地赞同作者下的结论:寒门再难出贵子。

  不过,作者“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脱胎于比较狭窄并且有一定特殊性和历史弊端的领域,无论是银行还是国企,都存在着效率低下、人事臃肿、权力集中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情背景、关系人脉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那么寒门子弟势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而且作者忽视了互联网、物联网、旅游、现代医药、新能源等行业正在强势崛起,愈来愈多激情澎湃的年轻人开始选择白手起家创业,前瞻的理念、高新的技术、先进的知识才是王道,关系人脉不再那么吃香,“贵子”对“寒门”的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已被抵消。

  况且,作者对于寒门与贵子的定义值得商榷。什么是寒门?什么是贵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在古代,出身高贵与否和财富的多寡是古代寒门与贵子的划分标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定程度上形容地位、权力与财富的倾转。只不过封建时代不可逾越的“君权神授”、森严无比的等级制度、不公不正的世袭制度、别有用心的繁文缛节人为制造并强制性地固定了“寒门”与“贵子”的流动转换。

  我的母亲曾多次给我说起一件关于我的外公的事,令我印象极深刻。母亲出身在农村,小时候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寒,但母亲一直刻苦努力,学习优秀。母亲上高中时,有一回我的外公来学校看她,刚好赶上母亲在上英语课,外公于是在教室外头静静地等着。下课后,外公对母亲由衷感慨到:“小丫头啊,我对你要求不高,你将来要是能像你的这位英语老师一样,有碗饭吃,我就心满意足了。”对于那个年代的广大农村而言,对我们的父母这一代人而言,他们父母所希望他们的,不过是跳出农门,有份稳定工作而已,这就是解放后老一辈人最为简单的愿景。后来,我的母亲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寒门”,也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大概也算那个时代的贵子吧!

  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对社会责任的探讨、对成王败寇的争议、对生活哲学的思忖都早已搬到了台面,社会的开放、观念的革新,为“寒门”和“贵子”注入了新的内涵。出身意义上的寒门与贵子的区分仍将长期存在,但将越来越无足轻重,传统意义上的“富”与“贵”,将不再具有任何实际可行的意义,只是停留在人生的浅表。

  不过,这篇文章倒也点出了一个当下不可否认的事实:“贵子”因为拥有优越的家境,因此先天获得的资源和享受的优质教育是“寒门”所无法比拟的,日积月累,“寒门”与“贵子”在知识储备、视野格局等方面的差距将不断拉大,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生。

  不过,又回到了前文所说的新兴的互联网经济。传播快捷的互联网使得知识的分享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变得前所未有的低廉,大量全方位、优质的知识通过技术的革新不断向下渗透,自古以来知识的垄断正被逐渐地打破,无论“寒门”或“贵子”,在未来都相对平等地拥有获取资源的权利。况且,国家这些年也不断地推出各种政策,弥补“寒门”在出身上的劣势,例如高校招生“农村专项计划”、“农村大学生补助政策”等。

  作者忽视了社会的整体性质和不断革新的趋势,因此,这篇文章真实但不全面,现实但不客观,有一定道理但不深入,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完全正确。

  无论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甚至是星二代,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贵子”,都不过是一个现有的标签罢了,没有真正的本领,缺少过硬的才干,不愿付出努力的汗水的话,现在的“贵子”就是未来的“寒门”。而那些出身不尽如人意但奋发拼搏的寒门子弟,却恰恰是未来的“贵子”。“寒门”与“贵子”的转换不是那么容易,但却真实可行。

  的的确确有很多人,从小就站在制高点,有父母借力,有贵人相助,有人脉可用,但他们却从此止步不前,他们的起点,却是他们人生的最高点;而许多人,起点虽低,但他们不服输不放弃,用努力和汗水坚持,不断开拓自己的上升空间,反而成就非凡。人生起点就好比跳板一样,跳板越低,弹跳上限越大;跳板较高,反而弹跳有可能受挫。

  “所以学姐,你看,”我开玩笑的说,“这个社会是在前进的,拼搏才是硬道理。”

  “社会确实会前进,不过会出现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社会发展失调的怪状,不能说是社会前进的规律。”

  说到马太效应,倒也是当下一个常被提起的词汇。这个名字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它指一种强者俞强、弱者俞弱的不合理现象。许多人将它奉为一种社会发展定律,但这恰恰弄反了因果顺序,并非马太效应的缘故从而出现了社会两极分化且固化的后果,而是平衡之道的失控、社会发展的失调导致了马太效应的出现,才会出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表面现状。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是通过损减有余的事物来补充不足的一方,一种平衡的力量始终推进万物变化,维系世界的有序运转。水往低处走,从高海拔地带流向地面,填补低处的沟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补充动植物旺盛的需求;食物链控制着各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弹性制衡着数量上的过度增长,补给着自我的需求。自然的平衡之道,不是理想,不是乌托邦,而是本该如此。

  马太效应充其量只能算一种现象描述和局部解读,老子之平衡方为大道。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着平衡和循环的能力,自由转换、自由流动才是一个正常世界、健康社会的常态。人类自我私心的膨胀、对浮华世界的掌控欲打乱了天之道,打开了包含着种种社会毒瘤的潘多拉盒子,一手制造了畸形的马太效应。

  白屋出公卿,寒门生贵子,到现在依然适用。寒门“读书无用论”不可信,寒门“接受现实论”不可听,寒门“放弃拼搏论”更不可行。无论寒门还是贵子,都不可被一时的马太效应所绑架,为了梦想,为了光明,我们都应努力拼搏,努力奋斗。这个世界,不仅属于权贵,更属于埋头苦干,不畏艰难险阻,开拓创新,永不停息的奋斗者。即便出身“寒门”,又何畏之有?

(一审责任编辑:丁小璇)

(二审责任编辑:董琪)

上一条:以梦为马

下一条: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