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工委 >> “读懂中国”主题征文 >> 正文

他日毋忘化雨功

来源:作者:徐方远
时间:2021-07-10 21:17:54点击:

   手指在铁门上求索,叩问着锈迹,敲在门上,“咚”,一声,两声,三声,始终没有人应。“不会不在家吧?”,我担心地又轻轻敲了两下,紧促的楼道内,只充斥着自己匆匆跑上楼后的粗喘气声。我抿紧嘴,加重了气力拍了一拍门,又加上了勉强从嘴里逃出的声音,“请问莫老师在家吗?”。

只有我还未平息的喘息回应着我自己。

“出师未捷啊,”小声嘟囔着,“要么再打个电话好了……”

得知老师耄耋高龄,我们几人是有些惶恐的,担心我们的来访会打扰到老人的颐养。我一边担忧的,一边拨通了电话,来电提示音在离门不远的地方响起,半响后老人家接起了电话。我在电话里道明了来意。不一会,铁门嘎吱嘎吱作响,悠悠打开……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这是汪曾祺在《岁月钟声》里的话,而我今日,没由来的想起这句。

今天是个好天气,就在昨日天才放晴,城市刚刚摆脱憋屈的绵绵长雨,万物勃发,生机盎然。乘着好天气,我们来采访院里退休的老教授——莫任南老师。但是为了让老师能有所准备,我便将打算问的题目打印在纸上,提前一日来到老师家给他过目,这才有了上文的那一幕。

今日前来,仨人结伴同行,汇聚的勇气依旧还是不敢重重地敲门,最后,还是得倚靠手机伸出的援手。

刚进门来,迎面就是老师热切地招呼,精神比昨日更加矍铄。他又拖着脚步,走到房内,缓缓拎起有着靠背的板凳,要给空荡的客厅添个位置。见状我们赶忙迎上去,忙不迭接过板凳。刚刚坐定,旁边照顾老师的阿姨又拿出一碟水果,老师招呼着我们尝尝,热情到难以拒绝。

一阵寒暄,采访正式开始。我们先问起,从事老师这个行业几十载春秋,能给予我们什么建议?莫任南老师提到,除了要传授学问,更加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从孔老夫子始,就谈仁爱,再看看咱们的校训——仁爱精勤……”,仁爱的品质,是我们应当毕生追索的,我们并非空有学识的冷漠机械,而是一个个胸腔里跳动着炽爱的人类。老师另外特地强调,爱国情怀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他举到了出国留学生的例子,老师认可去外深造的意义,但对于很多学生最终就留在国外的现象深感遗憾可惜。

谈到学术上的启示,老师先举了两个自己的学术成果例子。一个有关游牧民族“妻后母,报寡嫂”风俗,一个则是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问题息息相关。谈起自己的研究,老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老师的讲授中我们也是获益匪浅。我坐在板凳上,离着老师很近,近到能清清楚楚看见岁月抚在他脸上的皱纹,明明切切发觉老师攀上嘴角的笑。我们称赞老人为学术做出了大贡献,老人也是笑着摇摇头,谦逊地说自己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还强调这是实事求是的真话,我们没必要吹捧他。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令人由衷钦佩。

“至于要我对你们青年人说些什么,我很想说我打心底羡慕你们现在的条件。”老师带我们了解到他那时做研究时的困难,比如写论文,我们早已到了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的时代,但在那时代却需要一丝不苟地在纸上一笔一划纵横;还有对于资料的挖掘探寻,他们也需沉浸在深不见底的书海里细细打捞,甚至对于当地图书馆里没有的,还得专门从其他城市麻烦借阅。纵使在这般艰苦的学术研究环境里,莫老师仍像棵挺拔向上的树,支起了骄阳烈火里的一片清凉,不仅为国内的学术研究做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还为国家抵住了从远处西境吹来的甚嚣尘上的妖风。上个世纪,部分西方学者故意将罗马在中国的别称“大秦”与中国“秦代”混淆,歪曲历史,缩小、抹煞甚至诋毁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对此,老先生以自己的研究,予以有力的驳回,肃清了不良的学术影响。这般作为,方是吾辈学者之应所为!

老先生格外推崇的国内两位学者,是袁隆平先生与屠呦呦女士。他们默默无名数十年,刻苦钻研,“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就是他们最好的注脚。老先生推崇之人的品质,也正是他自身所具备的闪光。那个时代的灰尘纷纷飘扬,从现在回探,似乎那个时代的人风尘仆仆,都裹着灰色。想起那个世纪,脑子里跳出来的关键词都是困顿、艰难的字眼。但正是那个时代,是中华由内外交困走向富强的时代。正是那辈人十年饮冰不冷热血,正是他们前仆后继继往开来,正是他们趔趄上岸坚定不移,才造就了华夏的重新伟大!

谈起党,莫老师高度肯定了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与作为。正是党的正确领导,让中国这艘大船在这些年国内外掀起的风浪里安稳前行,载着十几亿的国人奔赴中国梦的未来。“我还是很感激党的,能让我老年安度,生活无虞,不必担心衣食住行。”我很难忘记老师说起这段时,略带的乡音颤颤巍巍,裹挟着对党的无限感激。

对莫老师的采访,轻松愉快,一个小时转瞬即逝。和老师道别之前,为留作纪念,大家围簇在老师身边,拍了一张合照。屋内没有开灯,但窗外午后的阳光明媚快活,窜进房里小憩,帮衬着照片,晕着色调暖暖,照片里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都眯着眼,咧着嘴,都很开心。

看着照片,我没由来的想起。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这是汪曾祺感恩母校及师长而作,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我和莫老师仅仅见了两面,但却实实在在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没有褪去的赤诚,感受到学者傲立的风骨。虽然只接触了短短一个小时,但莫老师仍是知无不言,对我们年轻一辈予以期待。他或许是打心底希望,希望我们这些少年郎,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为国为家能出一份力吧。

他日毋忘化雨功!千千万万如莫老师般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奋斗,现如今仍站在远方,催促着,催促着,催促着我们新一辈人,催促着整个华夏,乘风破浪,化雨成龙!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徐方远)


上一条:千帆不尽,少年赤子心

下一条:大国弦歌数载,史家桃李千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