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国作为我院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俄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许多科研项目,出版和发表了多部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等,退休后仍致力于科研一线。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赵老师的时候,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全然看不出是一位70岁的老人。赵老师虽然身为学术界硕果累累的学者和率先垂范的老党员,见到我们时却十分和蔼可亲,亲切地同我们打招呼,这让我们本来有些紧张的心情也平缓了不少,仿佛在同自己的爷爷话家常。通过采访和交流,我们也了解到这位老党员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一心向党的忠心,也在他的谆谆教导之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当个人将自身融入集体之中时,才会寻求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
回顾自己的青年时期,那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赵士国的父亲在解放前是一名地下党员,只念过两个月的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对赵士国教育却十分看重,在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甚至借钱供其念书。当时赵士国在县城里上学,每天就靠自己的双脚走路上下学,天气炎热路程又太远,在躺在路边的稻草堆上睡觉。高中毕业后,赵士国因为文化大革命回到乡下做了一名生产队的队长,勤勤恳恳带领着同乡们种地收割。由于他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文化程度是队里最高的,周围的人都对他十分认可,将文书工作交给他负责。然而这一时期赵士国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低谷,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原因,县里错误地把他划分为“造反派”,既不允许他当兵也不让他去钢铁厂做工。这对赵士国打击很大,情绪也十分低落。他的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经常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劝慰他:“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一片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同时也教育他“人生也有平路可以走,不一定都是上坡路,你不要着急,只要身体好,将来都是有前途的。”这些话语成为了赵士国奋斗的动力和源泉,而父亲也成为他心中的精神支柱和榜样。一名老地下党员用他的长远的眼光和精神力量鼓舞了青年的赵士国,使他的内心对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在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
有时入党的初心就如同一颗小火苗,前辈们不经意的话语或是行为往往可以点燃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最终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契机使得赵士国老师在之后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再接再砺。1973年,国家恢复了文化考试,生产队的人都劝赵士国报考,他又东借西凑了课本重新学习。当时白天还要生产,只能在晚上点着煤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进行学习。酷暑难耐,聚蚊成雷,这一切却并不能阻挡赵士国心中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在他努力之下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接到了史地信转业的录取通知,也从此走上了历史研究的道路。尽管那个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还有许多上山下乡的政治活动,但赵士国心中始终求知若渴,蹈厉奋发,积极参加各种读书讨论的活动。最终念完大学留在了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
二、兢兢业业,诲人不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高校的教师,自身必须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赵士国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世界近代史教研室的副主任曾找他谈话,要求学习一两门外语以便于日后研究的开展。赵士国服从工作安排又重新拾起自己的俄语,花了大半工资购买了俄语的书籍进行学习。还在课余时间去学校内的俄语系听课,以达到能够阅读的水平。当时学校与俄罗斯的喀山大学开展校际联系,赵士国便着手开始准备出国人员的外语水平考试。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考试,每次都要千里迢迢地赶到武汉大学,在马不停蹄地回到长沙。但前两次他却因失误没有通过,最后在他不懈地努力下取得了99.5的高分,顺利通过了测试。1993年赵士国坐了一周的火车奔赴俄罗斯学习,在那里搜寻彼得大帝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写了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并发表在世界史研究中的权威刊物《世界历史》上,也正是这篇文章让他评上了教授。在这后赵士国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从研究俄国的历史到研究十月革命,到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每次都参加了进行大会发言。2007年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大会,赵士国还被邀请在会议进行发言,在学术界的地位也可见一斑。如今退休后他仍然次次不落地参加学院安排的讲座和学术会议的讨论,可谓是诲人不倦尽心尽力。
不仅是硕果累累的学者,赵士国老师还是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谈到教育事业,赵老师的语气中多了几分骄傲和自豪。任教期间主要承担世界近代史的课程教学,受他教育的学生不计其数,“作为一个老师,尽管我没有做出什么事业,但是我还是十分有成就感的。教了三四十年的书,在我的学生中绝大部分还是很有出息的,孔夫子有弟子三千,我恐怕也有三千了。这么几十年了,我的成就感来源于我的学生人才辈出。”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赵老师在课堂上要求严格十分严肃,上课都不敢开小差,但私下里的赵老师与学生之间经常联系,亦师亦友关系融洽。身为高校的教师,赵老师认为“要把学生教好,最主要的是用心教学生,这个‘心’就是指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既要爱护他们同时也要严格要求。” 当谈到自己的学生的时候,赵老师面带幸福的微笑一一细数,尽管时间冲淡了回忆,却忘不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正是赵老师良苦用心的教育下,学生中人才辈出,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教育金融,无不活跃着师大学子们的身影。
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赵士国老师用他的身体力行实践着作为一个党员教师的职责。他在自己的专业中起到了模范和代表的作用,为人师表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在科研和教学总是默默地付出努力和心血,做好做精,从不要求和索取回报,发挥着“工匠精神”。我想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普遍弥漫着心浮气躁的思想,我们也应当像赵老师一样,沉下心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三、襟怀坦白,对党忠诚
赵老师出生在1948年,算是新中国发展建设的见证者。谈到今天通过去的对比,赵老师感慨如今的生活无论是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来看都和过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历史工作者,赵老师看到了党在建设中的一些失误,但他认为这都是我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必经之路,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来看待。赵士国老师曾经研究十月革命,对苏联的历史十分了解,也更加明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他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共产党与十月革命》,在文中他说道“十月革命的火种由我们点起来了,我国巩固、扩大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我国吸取了经验教训,捍卫了自身成果,因此赵老师认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对于那些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看好的人赵老师也持有批评态度,尽管西方的民主制度有他的优越之处,但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背离初心,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此外,学生中常有一些“离经叛道”和“标新立异”的想法,赵老师对这方面也十分注意引导,他说:“作为史学来说你得立论有据,我们写文章要史论结合,结合历史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跟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守住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呢,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学生和接班人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质和符合时代的思想。”因此他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身为中国人要首先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把个人的利益融入集体的利益中,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本国的利益。
结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学院的许多同学也在朝着党员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赵士国老师身为一名老党员,他也和入党积极分子们谈过话,最主要的还是教育同学们“要学好”。这其中包括了思想理论上的学好,也包括了专业素质水平上的提高。对于如何去做,赵老师谈到作为党员应该扎扎实实脚踏实地,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达到了党员的标准。听完赵老师的话我们深感受益匪浅,以前对于如何去实践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职责感到迷茫和困惑,而赵老师的解答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要想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那些不曾注意的小事做起。同时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白在自己在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道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真正提升自我价值之后,才能更好的投身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