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仁师女红缘
---------记湖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陈光珍
作者:法学院2018级 欧阳如珂
书案前,一位七旬老人、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认真忙碌着: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耐心指导着小女孩,一颗颗串珠在老人与小女孩的指尖悦动,珠线穿梭,时光飞逝……
这样专注且忙碌的一天,只是老人十多年来生活的一个缩影。她就是湖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陈光珍,一位杏坛仁师,一位优秀民间艺术家。
匠心中有千千结
她是辛勤了一生的匠人,用33年的青春与蓬勃呕心沥血、匠心育人;用15年的热爱与坚持匠心独造,传承经典。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陈光珍老师于1945年出生于重庆,从小便接触手工编织、针线缝制各种简单的手工艺制作,这是女红种在她心中一枚小小的种子。1969年,陈光珍老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虽然执尺讲台成为了一名法学教授,却一直对手工艺品的精致有着执着的向往;她一向心灵手巧,织毛衣、剪纸一学就会,细细的线、薄薄的纸在她的手上仿佛拥有了生命力,变得灵动轻巧起来。所以说,她与女红的结缘是巧合也是必然。
退休之后,种子萌芽。陈光珍老师开始专研女红,中国结、串珠、丝网花、剪纸、十字绣……。正如苏东坡所说,人生要适情。女红,是陈光珍老师一直的向往,专研、推广女红工艺也完全出于她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品的热爱。“我所做的都不是什么很伟大的事,这是作为中国人本就该接力的,这和金钱、名利无关,” 陈光珍老师谈到自己和丈夫坚持传授女红的初心,“我喜欢女红,我想让更多的人发现它的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事物方可永远保持活力与光彩。陈光珍老师没有止步于前人所传的手艺,而是将其不断地进行工艺改良与文化创意,让技术、造型、手法伴随社会发展和年轻一代的需要而“活”起来,抓住了保持传统手工艺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她举例说:“像中国结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漂亮,它也是经历了无数代人的打磨、创造。”手工艺品的制作者,总是要比别人承担更多的孤独与寂静,陈光珍老师常常一个人细细琢磨串珠结构变化的方法,再慢慢摸索着创新,往往在各式各样的串珠中、中国结的红线中一坐便是一个下午。充满坎坷也充满欣喜的漫漫探索之路,带给她、带给广大师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与新奇。
观看了陈光珍老师作品的人,无不叹服她将串珠艺术发挥到了几乎极致:灵动玲珑、倘若站在尖尖小荷上的蜻蜓;仿佛还留存着一抹清香的粽子;古香古色、构思巧妙的梅花宫灯;栩栩如生、激流勇进的龙舟……,这些串珠作品都是陈老师自己构思、创造的。2011年,陈光珍老师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民间艺人,后又获得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文艺家"荣誉称号。
何须惆怅近黄昏
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她和同样桃李满天下的丈夫对讲台、对学生充满了眷恋。
在这条传承的路上,丈夫是她最强大的后盾,“我现在是她的秘书”,丈夫汪祥欣老校长乐呵呵地笑道。妻子专研作品、传承文化,他则帮妻子整理作品,形成手稿,让妻子对女红的创新与感悟能够得以保留、传承。
得到丈夫与学校关工委大力支持的陈光珍老师,在湖南师范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现代女红工艺”的选修课程,由最初抱着尝试的心态开了一个班计划招收50名学生,却有700多人报名,到如今这门课已经成为了师大学子选课的“抢手货”,传统女红文化的传授收到的师生好评如潮,这门课也激起了全校师生对女红文化的好奇与热情。在学校的文化长廊里,摆满了学生、老师精美的女红作品。说到为下一代授课女红的初衷,陈光珍老师感叹:现在很多孩子动手能力差,连衣服扣子掉了也不会缝,老祖宗的东西,不该被遗忘。
自2006年以来,湖南师大关工委女红工艺室全体老师,在她的带领下,在校内外、省内外共开办260多个班,计13000多名学员参加学习女红工艺技术。由陈光珍老师领衔的传授“女红工艺”工作,也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品牌。而已经75岁的陈光珍老师至今仍担任湖南师大关工委女红工艺室主任一职。
除了将文化传承给下一代,陈光珍老师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自愿、热爱、奉献为宗旨,同时在社区、学校将女红教授给退休的老年人。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为老人们讲解、演示,时间在这些老人的珠线之间慢了下来。陈光珍老师和其丈夫一致认为,“老年有事做”是老年人最好的状态。在陈光珍老师和其丈夫的带领下,很多老年人放下了手中的麻将,迷恋上了女红制作。
在取得这些成功之后,陈光珍老师与学校有了更大的愿望: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陈光珍老师将中国女红文化送出了国门,且深受外国友人的追捧与喜爱,在湖南师范大学对外交流的活动中,外国友人指明希望收到陈老师亲手制作的女红作品。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陈光珍老师输出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女红工艺,更是一种单单属于中华民族的自信文化。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这段时间里,陈光珍老师居家静心创作了大量女红作品,以自己的方式,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身边人、为抗疫人员、为祖国加油打气。
艺海无涯,艺无止境。退休之后陈光珍老师夫妻俩人相约,每周四都去图书馆给自己“充电”,春去冬来,风雨无阻,15年来如一日。夫妻俩笑着解释道:“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桑榆未晚,知是最美夕阳红。
薪火相传谱华章
千百年来,“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优秀品质。老有事为,老有所为,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中国人应该活出的精彩。古有李时珍花甲之年呕心完成《本草纲目》;近有齐白石九十岁丹青妙笔、炉火纯青;现有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仍不忘初心、奔赴抗疫前线……。陈光珍老师也一样,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学子、社会,即使已到古稀之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着光与热。
中国文化的传承重任已经落在了这一代青少年的身上,我们不仅要重视传承,还要让青少年知道为何传承从而自愿传承,更要他们发现和自信中国文化应该传承的人文与精神魅力。经陈光珍老师和她的团队授课与培训的大、中、小学生已过万人,这是女红艺术的明天和希望!问及将来打算,陈光珍老师表示,会将传承重心放在青少年兴趣培养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上。
陈光珍老师十几年的辛勤付出,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目光被中华传统女红文化所吸引,甚至五六岁的小孩也对中国结、串珠有着浓厚的兴趣。女红文化,在陈光珍老师的带领下,在一辈辈手工艺匠人的坚持下,一代代薪火相传。
穿针引线,上下飞梭,中有万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