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听到张会恩老教授关于传统古诗词的一场讲座。以前对于古诗词也没有很大的感觉,虽然诗词的魅力是很大,短短几句,信息量却很大。直到迷上了古风圈,被各位大大的填词与嗓子征服,被一首首极具韵味的古风歌曲吸引,古诗词向我展示了它的美。
张老先生也和我们讲了现如今古诗词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少的人不再关注它,不再注重古诗词作的创作,甚至很多文人骚客也不太会写诗词。能写的,写出来的东西大多也是形式上是诗词罢了。李白、杜甫、王维、三苏、辛弃疾等等的诗词,都是空前绝后之作。我们可以去正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也可以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可以置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势中,还可沉醉于“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的婉约清丽的词风里。他们的诗词里都明显的流露出诗人对于时代的思虑和关注,如今的古诗词写作者,大多缺乏历史责任感,不敢正视现实,正视民生,对社会熟视无睹,鲜有反映底层生活的东西。既要传承古诗词,又欠缺“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作品萎靡麻木,却连一点现实的东西也找不到。这也是张老先生所担心的。
我虽然很喜欢诗词,也是个中文系的,但是要自己进行创作,那还是没这个功底。而且这东西也不是一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你喜欢了就能够写的好。张老先生在讲座中,深情吟唱了几首古诗词,很有仙风道骨的感觉,这是真正的读诗写诗的人。而我顶多是个欣赏者罢了。古风圈里面,诗词作曲者不可胜数,但是那也都不算是写诗,只是诗意化的表达罢了,但是总比连写都不会还是要好很多。信息时代越来越发达,手写也都渐渐退出舞台,被机打取而代之,更别说 诗词创作这东西。而有的东西,只能靠手写才能有那种意境。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是历史的必然吗?有人说,随着白话的使用,越来越多的文言不会被人接受,所以古诗词必然会退出人们的视线。在我看来。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它曾在这世界留下过不可磨灭的痕迹,那么它就不会退出人们的视线。古诗词,是在慢慢的衰落,但是总还是会有那么一批人,会为之奋斗。像于丹老师,她开过一个系列的讲座,重温最美古诗词。足见很多人还是深深地被中国古老的诗词文化吸引。
孔子曾说过“诗可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也只有诗词才能表达这种美,而现代白话虽然给交流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很多情感通过白话说出来就没那朦胧之美了。张老先生深深为现今的诗词发展所担忧,也确实是这样的。文学虽然是一直都在发展,但是古而有之的诗词文化却是步步衰落的。也只有在今后的教育里,能够加强这方面了。
总之,讲座给我带来的触动很深,我想我应该会越来越喜欢那些静止于书上,描绘出一幅幅想象之景的诗词。
编辑 胡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