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经过岳麓山下的东方红广场,看着一辆辆排队的旅游巴士,看着一群群戴着红帽子激动不已的游客,我时常疑惑不解。平时走在街上也时常会有外地人问我怎样去岳麓山,这其中也包括外国友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大老远赶过来游览岳麓山,因为在我眼里岳麓山并没有那么大的魅力。爬过衡山的人,都会觉得岳麓山真的不算是山,三两下的功夫就可以到达山顶,很多人都会有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并且岳麓山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景色,和其他所有的山一样树木比较多而已。
直到看了余秋雨的这篇《千年庭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吸引大家来到岳麓山的不是峭拔的山峰,不是秀丽的景色,而是岳麓山千年的神韵。虽然如今的岳麓书院看上去甚是简陋,但是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永远也不会萧瑟的。正如岳麓书院大门上的那对楹联所言“惟楚有才,于斯为甚”。这里群英荟萃,其中包括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王阳明,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数不胜数。千年太长,光清代而言,就可以举出哲学家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我想要是没有这些名人人,谁还会记得岳麓书院,谁还会赶往岳麓山呢?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岳麓山的力量更在于她竭力弘扬的教育力量。没有教育作为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何谈论强盛?更重要的是岳麓书院的学规、学则、堂训、条规等等几乎都是从道德修养出发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最终着眼于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而这种教育精神恰恰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所缺乏的,自然而然地,岳麓书院深藏于人民的心中,成为了教育的典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岳麓山因为千年书院所孕育的精神而闻名于国内外。同样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前往凤凰,若是没有沈从文没有黄永玉,即使有苗寨,有山峡我想人们也不会这么地痴迷于凤凰古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亦是如此,若非毛主席的声望,谁会跑去当初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呢?
如今不论是凤凰还是韶山,当地的老百姓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几乎都摆脱了贫穷过上了丰裕的生活。
湖湘文化之深厚,湖湘人们之伟迹,让我辈之人倍感责任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