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好。”
“嗯,你好。”
这已经是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上大三。
正是寒冷的严冬,空气里潜伏着冷洌的躁动,在不太有温度的阳光里折射着一缕又一缕清冷的光。
真快,又一年了呢。
再过半年,六个月,两个季度,昼短夜长变成昼长夜短,再一茬毕业生离开,我们就站在了那个神秘的、至高无上的顶点。
大学两年半浑浑噩噩地过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路上随意碰见的人,都已经开始一口一个“学姐”地喊人了,曾经那个懵懵懂懂不谙世事被人摸着头叫“小学妹”的自己,早已不见踪迹,慢慢地湮没于逐渐灼热的毕业潮中。
想起来真是诸多感慨,刚入大学时的稚嫩与恍惚,欣喜与忧伤,雄心与信念,都已随着滚滚人潮大江东去,不知飘散到谁的满腔斗志中去了。
我对大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我上初二时,正是2009年,班主任的手机铃声在被《北京欢迎你》热血又腻味的旋律垄断了整整一年半后,终于被《我们都是好孩子》成功挑下马来。当时的我们一致觉得它的曲调明快又柔和,清新又细腻,引领了时代潮流,于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季,我们班掀起了一股学习这首歌的热潮。
我本是抱着学会它在同学面前炫耀的心态奔它去的,而最后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它的MV。
那首配乐MV的主角就是王筝,从她坐着秋千开始切入,间或穿插了一些她在大学期间的片段。场景主要取在运动场,塑胶跑道、单双杠、网球场、网状围墙,都是里面的主角。清晨,这里是她的主场,她迎着不太耀眼的阳光跑步,压腿,伸展腰肢,像一只冬季里倦怠的猫。那种慵懒的态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时的我心目中的大学生活正是这个样子,它不用多么波澜壮阔,也不用多么勾心斗角,就这样静静的,天荒地老,镜花水月,简直美好得不可言说;下午,她挥着一只网球拍,把翠绿色的球从夕阳打进墨色的夜空中,会因为接不到球而急得跳脚,也会因为打出一个好球而兴奋得手舞足蹈,偶尔抒发一下忧伤,间或展露内心宁静,在我眼中,那就是一个大学学生最初静好的状态,明媚而灿烂,活泼又大气,不在乎明天和未来的忧伤,也不用担心前方的路究竟埋藏着几多坎坷,只在那一刻,淋漓着阳光,在广阔的天空下舒展翎羽,埋头一路前行。
那种生活,名叫自由。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有大块的空白时间,所以任由她用各种色块填充,就算涂得一团糟也没关系,删档重来就好。那是最惬意的一种人生,算不上多么文艺范,却让我觉得这种按部就班,或者说是遵从内心渴求的生活轨道,一步烙下一个足印其实是最令人向往也是最难得追寻到的。
2011年中下旬,我上高一。
刚刚踏足高中,压力和奋进仿佛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警钟,看不见高三非人生活的我们过足了一段惬意地足以挥洒自由本性的时光。
学习节奏依然忙碌,不过好在无论春秋还是冬夏,我们在每天中午都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女生宿舍八人一间,我在靠窗的下铺,床头朝南,冬日午后的阳光仍然带着温暖的余悸,切割过窗柩,在下午一点的光景正好铺满半个床褥。学校那时管理很严格,不允许学生看课外书,不得已之下,我只能拿学校附带课本发的语文读本来消磨时光。县里的阴雨天气不多,所以大部分都是晴好天,阳光垂直投射下来,洒落一头一脸,一本书,一道光,撑起了整个高一上学期难捱的冬日时光。
许多年过去了,那时书中的情节早已在我脑海里模糊成了泛白的一团,渐渐失却了以往的鲜活和色彩,却唯独那个捧着一本书嵌在阳光中显得有些失真的背影在一片混杂的影像中清晰放大、定格,凝成了一块惬意时光的琥珀。
那是我整个高中三年最怀念的一段光阴,时间悠长而缓慢,我们像一群拖着生活走的逆行者,麻木不仁,按部就班,说一不二,在无论哪个领域都不曾拥有过主动权,随波逐流地拼搏、厮杀,唯恐被这口竞争的大锅淹没了踪迹,却唯独在这段光阴中站住了脚跟,自由地挥洒着青春的生命,不在乎前路曲折,路遥马亡。
高三那年,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摘抄本。第一个本子很小,我却格外珍惜,摘抄进很多现在看起来不知所云的句子和词汇。大多数人建立摘抄本的目的都是要为高考作文积累素材,里面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的“感动中国”人物事例、古代不为名利折腰的这样或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不畏挫折磨难一次又一次与命运斗争的身残志坚的“励志哥”等等满满的正能量,而我却另辟它径,摘录了许许多多文艺范十足的字词句段,其中记得最清的是有一段直接从报纸上剪下来贴上去的文章节选,大意是说在大学里,去图书馆,或者学校转角的咖啡馆寻一本书,在冬日暖阳中窝在寝室里困倦地读上十几二十页,把日子过成书中的模样。当时我近乎膜拜地剪下这段话,郑重地贴进本子里去,还煞有其事地在这些句子下面画满了表示赞同和欣赏的红色波浪线。
这就是我所憧憬的大学生活,它静若处子,恬静又优雅,沐浴着这世界上最温暖和美好的恩赐,我们处在囚室一般的空间里,却把生命活成了天空的宽度和广度。它像是竹林中开辟的一处静址,远离了喧嚣嘈杂,无欲无求,不在乎外头乱世过了几千几百年,一岁枯又荣,把生活种在自己心里。
一年后,等真正升上了大学,我才发现我心心念念的大学生活和现实简直大相径庭。大学里的尔虞我诈和虚媚承谀像一把把锋利的打磨刀,磨掉了我所有对大学生活的幻想和痴望,我仿佛看见以《我们都是好孩子》为标志的我臆想中对大学的印象们站在脑海的尽头,回过头冲着我笑,笑容里满是讽刺。甚至于连那时躺在阳光里翻阅一本书都成了奢望,因为宿舍不向阳,我住上铺,一堵墙挡住了大半视线,别说阴霾天,就是艳阳天气阳光也被遮了个严严实实,投不进一丝光亮,那时一片兵荒马乱中的自由惬意放在如今真正轻松自在的环境中,竟然变成了妄想。
现在的我,有时仍会很怀念那时的那种不顾虑或安好或艰险未来的生活态度,我就像是一株向着太阳生长的植物,依着它的庇护我才得以留存如初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并在它的光辉下向上生长,熠熠生辉。
现在我坐在沙发上敲下上面这些文字,凛冽的冬季里难得的阳光穿过透明的玻璃窗,折射出一缕又一缕明媚的光线,洋洋洒洒地飘满了半个屋子。电脑屏幕有些反光,映着窗外明晃晃的太阳有些刺眼,我恍了恍神,没有躲开,看着眼前投射出的我的有些模糊的身影,一瞬间脑海中闪现出了高一那年那个镶在阳光中的背影,带着些许阴暗的背光,一起刻在了记忆深处,像太阳表面的黑子,一年又一年轮回,渐渐嵌在了它生命的轮廓中。
我转过头,看向窗外四射的光。
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快要结束,但阳光每年都会有。
(一审责任编辑:林艳姿)
(二审责任编辑: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