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在线文学旧栏目 >> 杂文 >> 正文

老秤

来源:文学院在线作者:16级 陈昕
时间:2017-02-03 16:52:46点击:

    走在长沙最具古朴风韵和湘楚风情的太平老街上,你似乎还能寻找到过去的老一辈人在这里留下的痕迹。由南向北的老街并不长,灰墙黛瓦的老屋次第相连,稍不留意,便可能错过一家不足5平方米的杆秤店。没有霓虹闪烁的招牌,也没有在门前招呼客人的美女帅哥,只有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蓝色工装的老人坐在门口,一言不发地低着头,专注地打磨着见棱见角的毛边木头。

    长沙百年老街太平街有家老秤店,老板就是这位被大家称为“长沙城最后一个制秤人”的文志飞老人。66岁的文志飞,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6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叫卖乡间。23岁时,文志飞来长沙谋生,并很快以精湛的手艺在太平街立足。五十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13万多杆秤,大的,秤杆有两米多长,能顶到房梁;小的,仅有绣花针般粗细,静静躺在柜台里。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文志飞老人已经成为长沙城颇有名气的手艺人。

    清晨,老街褪去了夜晚的繁华,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街上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静谧的晨。文志飞老人依旧如往常那样,一边嘴里哼着《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呀,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一边开始了他一天与秤为伴的生活。制秤,是他坚持了五十多年的一门手艺,每天从早上七点做到晚上七点,寒来暑往,未曾停歇。

    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杆秤,作为民间日用称重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从前,它不叫杆秤,叫权衡。所谓的“权”就是秤锤,所谓的“衡”就是秤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古代计量精度上看,还是从计量单位和计量管理体制上看,都是举世无双的。

    中国的老秤,分为大秤、秤杆、司马秤。十六两为一斤,在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秤杆上的七颗星是代表北斗星,六颗星代表南斗星,除这十三颗星外还余三颗星,分别代表福、禄、寿三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

    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100多道工序。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

    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具也各种各样。刨子,传说由中国古代工匠鲁班所制造,用来将冲好的小料刨圆;磨石、砂纸,用来将秤杆的毛坯磨平砂光;锉刀,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手工钻,用来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砝码,用来标刻度。

    正是因为手工制成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也很低,加上现今电子秤大行其道,杆秤渐渐隐退的现状,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制秤这门手艺。每每说到文志飞老人是“太平街最后的制秤人”时,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这门曾经举世无双的手艺面临失传,不禁让人唏嘘。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给后人,将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文志飞在老秤店门口设置了一杆能称人的大杆秤并取名“秤心如意”,也是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手工杆秤的兴趣。

    夜晚即将来临,华灯初上,文志飞老人的一天也就结束了,但他制秤的脚步未曾停止。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在更久的岁月里,他将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做不动为止。文志飞老人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向世人展示着他对“匠心”二字的理解,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忘初心,续写传奇。我们也希望在制秤的这条道路上,文志飞老人的身影不再孤单。

                                    (一审责任编辑:李欣桐)

上一条:没有春联的春节

下一条:弹幕人生

关闭